imtoken中文官网版下载|标准金融
非标类金融产品有哪些?标准类的金融产品又有哪些? - 知乎
非标类金融产品有哪些?标准类的金融产品又有哪些?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金融工具非标业务非标资产非标类金融产品有哪些?标准类的金融产品又有哪些?关注者17被浏览95,801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4 个回答默认排序张立园北京至圆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关注如何科学看待固定收益投资(建议收藏)风险声明:本文章仅作为相关学术研究之用,不构成对于任何资产的任何建议及意见。一、什么是固定收益投资传统固定收益投资英文为Fix Income,特指债权市场投资,即债权人会在“固定”的时间,收到债务人“固定”金额的还款,本质是借贷性质,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分类如下:左侧的标准化债权指的是依法核准发行(2020年开始注册制改革),并在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债券和固定收益证券,公开市场在我国指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主管单位证监会和发改委,并有详细且严格的发行标准。右侧的非标准化债权就是非标准化非公开交易的债权,其交易过程绝大多数由市场参与者自由协商拟定。比如债权性质的信托类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非标准化债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是高门槛强监管,一个是低门槛相对自由。除了传统债权性质的资产,宽口径固定收益投资也包含另类投资的一个子类别--绝对收益策略。所以,专业意义上的固定收益投资,是以投资债权作为界定标准,并不是用收益相对确定来进行界定。只有在另类投资中,衍生了绝对回报策略。固定收益绝不等于确定收益,其具有不确定风险,我国阶段性经济发展特色的所谓“刚兑“,已成为过去时。二、固定收益投资的风险特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一定要看,要想明白,理解透。与本金相比,债权的利息回报是相对固定,是比较少的。换言之,是一个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全部本金损失)的投资。所以债权是一个收益风险非常不划算的生意,一定要注意。所以债权投资的核心是分散,分散再分散,一定要把借钱方违约,不还本金的概率不断地稀释,达到相对安全的状态。比如银行的贷款生意,就是借给很多人钱,虽然也会有人不还钱,但是把概率控制在比如2%的范围,这样他挣了4%利息,刨去2%损失,还可以挣2%。以上所指的是纯信用类债权,也就是完全没有抵质押物的。但是有抵质押物就一定安全么?很多抵押品如土地、房子、设备有各种问题,处置周期很长甚至无法处置。很多用股票质押的,股票不断下跌、停牌甚至退市,最后也抵不了多少钱。有的用公司给担保,但是担保的公司破产了。所以,无论有没有抵质押物,都要遵循债务人主体要高度分散的原则。同时,强调分散是穿透底层的债务人主体的分散,不是你买了一个基金,一个理财,一个信托的产品形态的分散,因为买好几个产品也许最终借给的都是一个公司一个人。一定要分清楚。三、固定收益投资的七大方式和注意事项。1、 国债。国债是信用风险最低的固定收益投资,这种借款人违约概率无限趋近于零的,一般称之为信用免疫。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债,中国国债目前是风险收益比最为理想的,其他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虽然评级高,但回报也很低甚至是负利率。在家庭理财中,中国国债的主要参与方式是,储蓄式国债,按年付息,分档计息。2021年7月最新一期储蓄国债3年期3.4%,5年期3.57%。国债要注意两件事,第一,不好买,因为每期发行的五年期国债额度也就2-300亿,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和利率不断下行的预期背景下,每次都是抢购热潮。第二,国债虽然可以锁定一个五年利息,但是无风险利率不断下行是趋势,五年以后呢,将会大大降低,比如7月的国债比六月就已经下降了0.4%。所以国债并不能锁定长期的信用免疫级别的固定收益。2、 存款。在我国,作为信用等级仅低于国债的银行存款,也是一个选择。从2015年开始,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直没有变动过,各家银行也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存款利率,并以三年期大额存单来作为主要存款类产品。2021年初部分大型银行的大额存单情况,本数据未经核实,不具有真实参考,在此仅作示意存款要注意的是:一是银行是有倒闭可能的,包商银行就是例证,不要被一些银行较高的存款利息所诱惑,国家的存款制度是50万人民币,且只保险本金不保险利息。所以也不要用50万标准来做的红线小博彩,而且对于要存3000万的人来说60个银行的交易成本也太高了。对于大型银行也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关注各种经营和财务指标,做到分散的同时防患于未然。境内部分大型银行的境外评级和ESG评级我们对国内大型银行的部分跟踪数据二是目前银行大额存款最多是三年期,也和国债一样存在无法锁定长期利率的弊端。3、 银行理财。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的资产承载形式,很是庞大,也是很多家庭的必选项之一。银行理财按照大类分为非净值型和净值型,目前大概存量比是1:2,净值型又分为4个大类,纯债(含现金管理类),混合偏债,混合偏股,混合结构。我们只针对非净值型和净值型中的纯债类。其他三类,因为已经是一个资产组合了,偏离了债权类固定收益的基础借贷性质,换句话说,无法评估收益是这个组合里面谁创造的,也就没法评估债权部分带来的绩效。非净值化资产中,既有投资单一债务主体,也有投资一揽子债务主体的,但非净值型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而净值型全部都是采用一揽子债务主体的,目的也就是在上面风险收益特征提到的分散的逻辑。分别贴了三种情况下的实例。1、非净值型单一债务主体2、非净值型一揽子债务主体3、净值型一揽子债务主体银行理财需要注意的:非净值型单一债务人类型是最不符合分散原则的,一定要回避,恰好在资管新规下正在不断减少至零。非净值型一揽子债务人类型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但隐含风险仍然不好评估,且这个类型也会萎缩至零,建议回避。净值型一揽子债务人类型是目前可使用的一种类型,但仍需要看三个方面。一是风险,二是回报,三是流动性。风险要分三部分看,第一是不是净值型四个分类中的纯债(含现金管理类),这个要通过投资范围来确认,也就是定性。第二是虽然是纯债了,但有没有非标债权,还是全部是标准化债权,因为我们开始提到了标准化债权的高门槛强监管易流通,而非标债权的历史违约率会比标准化债权的高,而且较难分散。这是进一步定性。第三是看投资限制,尽管都是标准化债权,但是其对于单一债务人主体的持仓比例限制,行业限制,久期分布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确认。这个是定量。招商产业A募集说明书回报看两个部分,一个是收费贵不贵,因为这影响挣到的钱大家怎么分。另外是管理能力,也就是业绩表现。流动性主要看流动性补偿够不够。招商产业A债券基金十几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因为固定期限、固定收益,被很多人当作存款来配置。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产品逐步转型净值化,直接带来的后果是收益不确定、打破刚兑,越来越像基金,跌破净值时有发生。所以银行理财虽然可以作为一个选项,但是一定要评估和决策好。详情可以阅读专栏文章4、 直接在交易所购买债券。银行间债券市场,个人无法参与。交易所市场,个人可以参与。但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判断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很难达到高度分散的配置要求,除非自建债券投资团队(性价比低),否则不建议用这种方式。5、 公募及私募的纯债基金这是目前我们最推崇的固定收益(债券)投资方式,包括从全球来看也是。推崇的原因上面也有体现,核心两个,一、财务审计、绩效表现、关联关系、持仓浓度、管理人背景等等,全部透明,既可以有效评估绩效,且没有未知的重大风险,目前也都具备了侧兜机制。二、可以较大程度规避信用风险集中。比如招商产业A(217022)2021Q2报告中显示,持仓前5大债券占比13.9%,按此推算基金持仓至少在70支以上;比如离岸公募基金太平洋多元化收益基金 CI E Acc(IE00B1D7YK27)持仓债券多达1841支:纯债私募基金也不乏优秀管理人6、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产品形态包括集合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私募基金、交易所产品以及P2P等。非标债权资产,几乎都是单一债务人主体,不符合债权类资产风险分散的核心要求,所以这是我们最不推崇的方式。而通过分散购买来稀释风险的效果非常不理想,起投门槛高,穿透难度大,判断成本高。7、 另类投资中的绝对回报策略通过一揽子资产组合和多种交易策略组合,来实现相对固定的收益。产品形态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资产作为另类资产的子类别,是不能替代财富增值类别下的债权类固定收益资产的。并且在应用时,也要结合全部资产的配置情况,深入分析和综合考量后,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做相应选择。固定收益套利管理期货CTA困境证券8、 其他,优先股、保险等,有需要再详细展开。四、结语1、 “固定收益”是一个对很多人都产生 “稳健诱惑力”的词语,他放大了我们对于风险厌恶的偏好,诱惑我们做出投资决策。但在专业语境中探讨固定收益,一定是以投资债权作为界定标准,并不是因为收益相对确定来进行界定。这是大家很容易混淆并被带跑的。2、 固定收益投资的核心风险是信用风险,所以一定要注意分散分散再分散,而且是真实意义上的分散,谨记谨记。3、 参与固定收益投资须坚持以下原则:分散、透明、标准化。发布于 2022-04-27 06:32赞同 27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融钱小能手 关注非标类金融产品是指不符合传统金融产品特征和规范的金融产品,其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特征均有较大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指非公开发行、专门针对具有一定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的基金,一般只向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人士开放,具有较高的收益和风险。
信托产品:信托是指以信托财产为独立财产的信托公司,按照委托人的指示和信托合同的规定,管理和处置信托财产,向受益人支付收益的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
私募债:私募债是指非公开发行的债券,不同于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投资者可以通过私募渠道购买。
标准类金融产品是指符合传统金融产品特征和规范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存款:银行存款是最常见的金融产品之一,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
基金:基金是投资者集合资金,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通过投资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资产来获取收益的一种金融产品。
债券:债券是一种借款凭证,代表借款人向债券持有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支付固定利息和本金。
股票:股票是代表公司股份的一种金融产品,持有股票意味着持有公司一部分所有权,股票价格随着市场需求和供给而波动。发布于 2023-03-30 17:29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_部门政务_中国政府网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_部门政务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2-02-09 10:41
来源:
人民银行网站
视频下载
字号:
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中国人民银行 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证监会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制定,明确“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金融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底线,推动标准化与金融业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支持健全现代金融体系,融入和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展望2035年,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金融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标准化成为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规划》明确七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二是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标准,深入推进证券期货标准建设,加大黄金市场标准供给,拓展升级保险市场标准。三是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标准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标准保障。四是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健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五是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加快先进金融国际标准转化应用,积极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化活动。六是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结构,强化金融标准实施应用,培育金融标准化服务业,推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协同发展。七是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优化金融标准化运行机制,提升金融机构标准化能力,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机制、强化宣传交流等保障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附:中国人民银行 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证监会关于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未来4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出台 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印发——金融与科技加快深度融合
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制定,明确“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金融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登录
注册
×
×
×
金融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金融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首页
强制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行业标准
公告通知
标准附件
标准金融理论 - MBA智库百科
标准金融理论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0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标准金融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标准金融理论(standard financial theory)
目录
1 标准金融理论概述
2 标准金融理论的缺陷
3 金融理论的发展
[编辑] 标准金融理论概述
资产定价是金融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标准金融理论关于资产定价的研究最早可上溯至巴舍利耶的《投机理论》,巴舍利耶认为,对于每一笔交易而言,既有购买者也有卖出者,前者认为价格会上涨,后者认为价格会下跌,而从平均来看,价格上涨和下跌的概率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开创了令后来者奉为圭臬的随机游走假说:资产的收益是无法预测的。在这样的市场中,投资者面临着最小化风险和最大化收益的两难困境:投资者要么在特定的风险水平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要么在特定的收益下最小化自己的风险。Markowitz在其经典论文“Portfolio Selection”中证明了存在一个满足上述条件的集合——Markowitz有效集,该集合完全由各证券本身的收益、风险及相互关系决定,但投资者的选择决定于他们的偏好。
托宾(1958)提出的分离定理使投资者的选择大为简化,他认为,如果市场中存在一个无风险收益资产,那么,在Markowitz有效集中就存在一个与此相对应的超级有效风险资产组合(也就是完全分散化的市场组合,它包含了市场中所有的风险证券,各证券的权重等于它们市场资本化程度同整个市场资本化程度的比值),该组合对于所有投资者而言都是一样的,投资者偏好决定其在无风险资产和市场组合之间的头寸分配。所有可能方案形成的直线就是通过无风险利率点所作与Markowitz有效集相切的直线,即资本市场线(CML)(Sharpe,1964),它度量了有效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此外,MM理论(1958,Modigliani& Miller)的提出开创了无套利分析的新方法;这一方法被Ross(1976)上升为套利定价理论(APT),在实证分析上为CAPM作出了有力的补充。期间还包括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70) 以及期权定价理论(1972,Black&Scholes)的提出。上述研究一起形成了标准金融理论完整的均衡定价体系。
金融学的发展植根于经济学丰富思想的土壤,从标准金融理论定价体系的上述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子:投资者理性和完全信息假说实际上是新古典理性预期的翻版;完全借鉴了新古典的宏观均衡分析范式;所有的分析都在新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完美市场中进行。
标准金融理论体系自七十年代中期完全形成以来,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推崇,从而占据了金融学理论的主流地位。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标准金融理论没有正确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
[编辑] 标准金融理论的缺陷
一、市场特性的差异使得宏观、均衡的分析范式不适用于资本市场
斯密在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中指出,互惠性是人们交易的必要前提。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固定且互相依赖的:消费者必须购买消费品才能生存,而生产者必须购买消费者的劳动力才能维持生产;此外,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之后就退出市场,生产者继续供给商品使得交易持续发生。资本市场则明显不同:首先,证券远离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投资者购买证券不是为了消费它而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其次,资本市场中买卖角色的转换非常便捷,并不存在固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证券一旦进人市场将永远留在市场中被投资者反复交易。因此,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封闭性质的纯交换投机市场,在这个市场中:
(1)个体理性与整体理性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冲突。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最优;即使存在外部性,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机制(产权交换、行政干预)使个体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尽可能趋同。而在资本市场中,由于投资者个体目标(通过互为反向的二次交易获利)与市场整体目标(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差异,投资者在追求自身目标时相对于市场整体目标必然会产生“外部性”,如市场中频繁出现的“追涨杀跌”现象,这种行为对于投资者个体而言是理 的,但对市场整体来说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它使资产价格进一步偏离基本价值,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主要的是,这种“外部性”无法通过某种机制进行干预(例如,禁止投资者这么做)。所以,个体理性不会必然导致整体理性。
(2)互惠性表现为交易双方主观上都觉得有利可图,因此,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他们对所交易资产的均衡价格具有不同的主观预期。
由(1)可知,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资本市场行为不能正确反映投资者个体的实际决策行为。(2)则说明,如果象标准金融理论所说的那样,投资者对资产均衡价格具有相同的预期,那么,市场中将不会有任何交易发生,显然,这不是对现实市场一个恰当的描述。
二、作为标准金融理论市场均衡模型和风险处理框架的基础,理性预期与现实状况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在对不确定性经济现象的分析中,预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的形成与经济人、信息有关。标准金融理论中的理性预期源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包含如下内容:投资者是理性的,同时具有主观的理性意识和客观的理性能力;他们对于信息到来的反应无限快,为线性反应范式;投资者是信息对称且完全的,能够对未来不确理性预期是标准金融理论中最基本的假设, 主要表现为:
(1)理性预期是市场均衡的重要前提。标准金融理论的许多重要模型如CAPM、APT以及期权定价模型等都是市场均衡模型,要求投资者知道所有的相关信息,并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信息并采取适当的行动,而且他们是以线性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这样才能保证市场能够在信息到来的瞬间达到(或恢复)均衡状态。
(2)理性预期决定标准金融理论关于风险的处理框架。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风险度量方法如Markowitz的方差和半方差指标、Sharpe的B值指标以及J.P.Morgan的VaR等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征:
①将风险视为一个独立于行为人的客观事件或对象;
② 其统计基础是,价格变化满足随机游走过程。
这两个特征所显示的经济学背景都是理性预期:由于理性预期认为投资者同时具有主观的理性意识和客观的理性能力,能够利用一切可知的信息对未来做出无偏的估计,因此,风险是对未来不确定环境一个确切的、与投资者主体无关(或者说投资者都具有一致性看法)的纯客观性度量;其次,理性预期认为,投资者以线性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这意味着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价格变化完全取决于新信息的随机到来,因此,价格变化(收益率)也是独立的,其概率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然而,遗憾的是,理性预期与现实相差甚远:
(1)西蒙认为,尽管经济人具有理性的主观意识,但由于自身的经验、阅历、知识水平、技能等等的限制,使他们在作决策(选择)时往往陷于一种并不完全理性的预期之中。
(2)资本市场信息极度分散,投资者据以决策的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对称,根本不可能对未来不确定性做出无偏而一致的估计, 而是具有相当的主观差异性, 这意味着风险度量不可能是客观无差异的。
(3)投资者不是以线性而是累积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人类的本性是更容易对趋势作出反应,而不是预测趋势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对最初信息的出现并不是十分在意(反应不足),只有当这些信息越过了临界水平,人们才对过去忽略所有的信息作出反应(此时又往往会产生反应过度)。投资者对信息的这种反应方式表明现在是受过去影响的,具有记忆效应,在统计分布上显示了“胖尾”特征(Osborne,1964),这意味着仅用波动性来度量风险是不够的。
三、无成本假说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出“资产定价与投资者偏好无关的结论” 的重要根源,但它同样面临着与现实市场不符的矛盾
对投资者交易动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是,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预期产生差异从而引发交易行为是偏好、信念和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张圣平,2002),但为什么CAPM却得出了资产价格与投资者偏好无关的结论?这涉及到标准金融理论的另一重要假说:无成本假说。
CAPM 是在Markowitz组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Markowitz证明了,在收益——风险平面上存在一个与投资者偏好无关、具有双曲线形状的Markowitz有效集,满足在特定的风险水平下收益最大(或在特定的收益下风险最小),但投资者个体的选择与其自身的偏好有关。托宾分割定理认为,市场中如果存在无风险利率R ,那么,有效集中就存在一个相应的超级有效风险资产组合(也称完全分散化的市场组合M,它与投资者偏好无关);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在无风险资产和M之间分配合适的资金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所有可能的方案覆盖了整个RfM直线, 也就是CAPM 所言的资本市场直线(CML),它表明:资产的均衡价格由市场组合M与无风险利率R 共同决定,与投资者偏好无关。可见,一个与投资者偏好无关的市场组合的存在是CAPM得出资产均衡价格与投资者偏好无关的直接原因。托宾分割定理暗示,所有投资者都会选择与市场组合M具有相同比例的风险资产组合,这一结论在无成本假说的前提下是理所当然成立的:既然非市场风险可以无成本地消除,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不管其风险厌恶程度如何)都不会承担任何非市场风险。
无成本假说源自新古典经济学的完美市场零交易费用假定,它忽略了市场中所有成本如税收、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等。但现实市场中,成本决非可以忽略、无关紧要的因素,它的存在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因而是决定投资者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对成本分析最为透彻的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科斯,他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一文中,将交易费用视为关键性的解释变量,合理地解释了企业的出现和最佳企业规模的选择;在另一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1960)中,科斯进一步将交易费用扩展为社会成本范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外部效应,倡导一种以净产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比较制度分析方法,认为,在考察任何机制(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行政干预机制)的总效果时,其运行成本必须考虑在内。
事实上,许多学者都已注意到无成本假说与现实的偏差,Goldsmith(1976)、Mayshar(1979)、Leape(1987)等都在考虑成本(交易成本、税收等)的前提下重新探讨投资者的组合选择情况,不过他们的研究没有就偏好对投资者组合选择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更没有涉及到偏好对投资者定价的影响,因而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CAPM。
按照科斯关于社会成本的分析思路,我们必须重新考察“完全分散化资产组合是所有投资者的一致最优选择”这一命题在成本存在前提下的合理性:分散化虽然能够降低风险,并且,分散化程度越高,降低风险的作用越明显;但另一方面,分散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伴随着成本(如交易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等)的提高而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降低。此时,市场中是否仍然存在一个与投资者偏好无关的最优组合呢?考虑到风险降低带来的效用增加与成本增加带来的效用减少之间的抵换关系必须通过投资者偏好来间接体现,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市场中并不存在所有投资者都具有一致性看法的最优组合,投资者的组合选择与其偏好有关。
[编辑] 金融理论的发展
与市场特性不符的分析范式、过于理想的前提假说是标准金融理论与现实市场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鉴于标准金融理论的种种缺陷,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市场理论:如放松理性人假说、在Kahneman、Amos Tversky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行为金融学;Peters(1994)提出的基于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的分形市场假说等。同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还发展了相应的风险度量指标和管理方法如第一安全模型(Roy,1952) 及其改进(Telser,1955;Arzav与Bawa,1977)、行为组合理论(she n&Statman,2000)、赫斯特指数等。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6%A0%87%E5%87%86%E9%87%91%E8%9E%8D%E7%90%86%E8%AE%BA"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标准金融与行为金融的融合及创建新金融理论的构想 3页 标准金融与行为金融的融合及创建新金融理论的构想 3页 标准金融与行为金融的资产定价理论比较研究 5页 标准金融与行为金融的资产定价理论比较研究 6页 标准金融与行为金融的资产定价理论比较研究 5页 金融理论与金融战略 6页 金融知识理论 41页 金融知识理论 41页 金融知识理论 41页 金融复杂性与行为金融理论 7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wdz,Vulture,Kane0135,Zfj3000,Cabbage,Dan,Yixi,鲈鱼,泡芙小姐,HEHE林,连晓雾,y桑. 页面分类: 金融理论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标准金融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宗庆后消费经济纪梵希第一性原理智能卡在途物资软预算约束停板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15:34,2013年8月8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3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中国金融》|范一飞:加强标准化工作 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_腾讯新闻
《中国金融》|范一飞:加强标准化工作 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_腾讯新闻
《中国金融》|范一飞:加强标准化工作 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
作者|范一飞「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6期
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党中央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国金融业深耕标准化工作三十余载,砥砺奋进,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对标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要求,紧扣国家标准化建设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为支持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凝心聚力服务大局,金融标准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随着金融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标准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增强。
坚持政府市场并重,标准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发布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237项,公开现行有效团体标准110项、企业标准6017项,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齐头并进。一是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金融国家标准建设领跑服务业,行业标准质量和规模大幅跃升,团体标准研制蓬勃发展,企业标准化明显提速,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标准体系日益完善。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适应新时代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首项强制性金融国家标准《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于2021年7月正式发布;基础通用、产品服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金融管理等标准分类更加科学合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全面覆盖。三是国内国际融合发展。随着金融数据、信息交换、安全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有序推进,我国金融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更加高效。
践行为民利企宗旨,标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标准支持“金融为民”,助力打造更为开放、普惠、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助力金融为民服务。银行营业网点、生僻字处理、不宜流通人民币等标准陆续实施,有助于支撑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和服务升级,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商业银行制定实施网点疫情防控、业务办理等企业标准,安全高效满足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小银行信息系统托管、证券公司客户资料管理等领域的标准规范,为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运营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的应用推广有效提升我国企业国际认可度和信任度。截至2022年6月底,LEI已覆盖近8万家境内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跨境支付、外汇统计等领域逐步应用,为境内外企业身份识别提供便利。三是促进金融普惠。银行营业网点无障碍环境建设、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保障特殊群体享有金融服务权益;金融消费者投诉统计、保险机构投诉处理等标准有效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统计分析,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按要求披露金融产品和服务所执行的标准,切实提升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围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制定实施相关标准,对金融支持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
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标准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以顺应金融创新发展趋势、服务金融治理为主线,标准在推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过程中的效能全面激发。一是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贷款统计、银团贷款、移动支付、灾难及人身财产保险、资本市场交易结算等领域标准,支撑金融机构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碳金融产品等标准相继发布,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为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筑牢标准基石。二是服务金融治理与风险防控。金融业综合统计、资产管理产品和商业银行担保物信息描述等标准,为构建跨市场金融产品信息披露和统计监测框架提供技术支撑;金融领域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科技创新安全、监管科技等标准有助于营造包容审慎的创新环境,筑牢金融风险防控技术底座。三是助推金融数字化转型。目前,在征信、票据、跨境支付、银行间市场、证券期货交易等领域,我国已制定实施近20项信息交换标准,金融业通用报文库初步建成,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新技术金融领域创新应用标准的出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有标可依。
突出互利共赢导向,标准制度型开放成果丰硕。我国在金融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标准支持金融扩大开放的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国际标准研制参与度更深。我国先后牵头制定了《金融服务的参考数据 银行产品服务描述规范(BPoS)》《第三方支付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目的》《可持续金融基本概念和关键倡议》国际标准,并且实质性参与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分布式账本、数字货币等23项国际标准研制。二是国际标准化决策贡献度更大。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框架下,我国累计有16人次担任金融标准编制领导职务;人民银行当选全球LEI体系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并联合承担临时秘书处职责,对国际金融数据治理贡献度大幅提升。三是国际交流合作范围更广。我国先进标准的国际认可度明显提高。金融IC卡标准成为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发卡业务技术标准;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国家标准英语、老挝语、缅甸语版本在相关国家广受欢迎;支持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制定发布《银行营业网点服务指南》区域性标准;与柬埔寨、越南、缅甸、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持续深入,为区域金融标准化发挥建设性作用。
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优化。一是系统性和协调性大幅提升。《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先后印发,为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提供顶层设计保障。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全面优化,法定数字货币、绿色金融、金融信创等专项工作组相继成立,权威性、专业性和行业统筹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质量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国家级金融科技测评认证中心、金融标准化专业研究服务机构顺利筹建,更好地满足了行业标准化需求;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三是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标准逐步成为金融领域规章制度和监管规则落地实施的有效抓手,金融机构对标准效益的认可度明显提高;“质量月”主题活动、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金融标准网络直播课堂”广受关注,金融标准为民利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知标准、守标准、用标准的行业共识全面形成。
鉴往知来乘势而上,把握金融标准化工作新形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标准化工作必须始终紧扣金融业发展时代脉搏,为服务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标准是建设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从国内来看,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这一论断确立了标准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明确了标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对于标准化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做好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从国际来看,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标准作为重要的技术规则和创新资源越发受到关注,各国围绕标准话语权的竞争日趋激烈。2021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战略2030》提出,要以标准引领国际社会应对经济贸易、数字技术、社会变革、环境发展等领域挑战。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标准化战略,聚焦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芯片、数据等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建设,致力于提升在全球标准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可以说,当前国内外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标准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推进新时期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势必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在服务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标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安排,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优质金融服务,是金融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金融标准化建设要全面领会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时代逻辑,把人民至上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一是以标准支持科技向善,着眼于维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规范金融领域科技应用,创造公平公正、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以标准助力乡村振兴,引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着力支持三农和偏远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对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标准支撑。三是以标准促进金融普惠,围绕各群体需求定制差异化服务标准,赋能普惠金融降本增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有温度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让更广泛群体获得金融资源、享受优质金融服务。
标准是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金融是做好绿色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工具,标准则是保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制度。一方面,健全绿色金融市场急需标准支撑。明确“绿色”相关概念涵义,确保市场主体在统一标准约束下开展绿色金融活动,是绿色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前提。高质量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是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的制度基础,是满足绿色低碳转型对金融服务全方位需求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需以标准为桥梁。标准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对推动跨境绿色投融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作为绿色金融理念先行者和国际合作倡导者,应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达成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共识,增强标准兼容性和一致性,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产品和市场认可度。
标准是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支持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不仅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同时为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一是需要标准引领创新。以创新提升标准水平、以标准助推创新发展,共同促进数字技术在金融业深入应用,带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业务模式及运营模式再造,构建协同发展的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二是需要标准完善治理。强化标准对金融数据全流程合规和监管规则体系的技术支撑,丰富金融数据治理工具箱,从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方面规范金融数据开发利用与融合共享。三是需要标准保障安全。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永恒主题,要发挥标准柔性规范作用,从技术、业务、伦理等方面强化新技术金融应用中的风险防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为金融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标准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联通渠道。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标准在联通国际经贸活动、开展国际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深入多元,全面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既是把握制度型开放新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持金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职责所在。一是在制度建设上促进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支持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服务金融各领域稳妥有序开放。二是在机制建设上深入践行多边主义,以体系化、规范化的国内金融规则标准为依托,完善金融标准国际化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共建共享生态。三是在体系建设上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标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外金融标准体系包容互鉴、融合发展。
锚定目标笃行不怠,谱写金融标准化发展新篇章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金融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毅前行、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金融标准为民利企走深走实,奋力谱写金融标准化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管标准,提高金融标准化工作政治站位。金融标准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和标准化工作的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服从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贡献标准力量。始终坚持标准为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强化金融标准化工作人民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制定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市场制定标准为民利企价值导向,确保金融标准化工作始终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坚持依法合规,推进金融标准化规范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根据国家标准化有关规章制度,健全由人民银行统筹金融领域标准制定、发布、实施及管理的工作机制,推进金融标准化工作依法合规开展。确保金融领域标准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化发展总体布局,做好标准与重大金融政策衔接配套,持续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规范金融团体标准有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各类标准协同发展。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原则,按照金融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必须由金融管理部门或持牌金融机构牵头制定的有关要求,确保标准建设符合金融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金融标准实施应用,探索开展标准验证,提高标准研制科学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金融标准化规范发展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标准体系向金融全域拓展。全面落实《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构建更加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一是辅助金融管理。加快研制金融业综合统计、风险监测预警、交易报告等标准,推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数据、消费者保护等标准建设,持续完善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标准体系。二是服务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结算、征信链、信用评级等金融基础设施业务标准制定,研究构建资本市场数据标准体系,完善人身财产保险和科技保险标准。三是支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等标准供给,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建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四是引领金融数字生态建设。增强物联网技术、信息系统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账本、数据中心智能运维等金融科技和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供给,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加快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五是加强标准体系国际适用性。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金融标准比对分析,积极转化应用信息交换、数据编码、交易报告、证券金融工具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提升我国金融标准体系的国际协同性。
坚持多措并举,释放金融标准效益与价值。切实发挥金融标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应用。聚焦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方向,提升普惠金融、消费者保护、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网络安全等标准应用宣传;深化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在跨境支付、跨境金融、跨境数字身份识别等领域应用,完善跨境法人信息服务,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二是服务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探索标准技术、管理、服务和模式创新,因地制宜形成定制化标准支撑方案。三是增强标准服务价值。畅通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规则援引标准的渠道,强化标准对法律法规等制度执行支撑;激发团体标准灵活优势,满足金融团体创新发展和自律管理需要;发挥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激励作用,让标准化程度高的企业更加受到市场认可。
坚持强本固基,扎实推进金融标准化能力建设。一是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健全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追溯、监督和纠错机制,优化标准研制、实施评估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探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监督机制;拓宽金融与相关领域标准化组织联络机制。二是构建国际化工作网络。畅通国内外沟通渠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国际金融标准化创新活力,提升对国际标准贡献度;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加强标准对话交流,深化标准互认合作。三是夯实标准化基础能力。做强金融标准化专业服务机构,促进金融标准验证、检测、认证协同发展,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四是提升标准化工作共识。引导金融机构在标准化领域配置更多资源,加快培养金融标准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全社会金融标准化知识普及宣传,着力提升全行业金融标准化素养,凝聚金融标准化工作合力,共享金融标准化发展时代成果。■
(责任编辑 张林)
推动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综述__中国政府网
推动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综述_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推动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综述
2023-10-30 07:17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推动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综述新华社记者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合力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事业稳健前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大幅度提升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部门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业立业之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我国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3年9月的230多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直接融资渠道也在不断畅通。从2012年的不到30万亿元,到如今逾150万亿元的托管余额,中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超5200家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近2900家,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断加强——近年来,金融部门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绿色贷款余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6.8%、38.2%、18.6%、15.1%,均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整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在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近年来,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日益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逐渐提升,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份我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比上年同期低14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针对资金空转、套利等现象,开展市场乱象专项治理;全面实施资管新规……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决清理脱实向虚、乱加杠杆等活动,类信贷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30万亿元。过去几年,流向实体经济资金大幅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妥推进——近期,辽宁农商行获批开业,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我国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举措相继出台。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扎实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逐步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10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各尽其责、通力协作的非法集资综合治理格局正在形成。我国非法集资新发案件数量、涉及金额和人数连续多年下降。深入推进P2P网贷专项整治工作,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多项金融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成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配合推出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设立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合理优化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要求、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金融“组合拳”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仅要关注重点领域,更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整治股东股权入手,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标本兼治,补齐监管短板,筑牢金融安全网。“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着力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防范化解风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工作负责人表示。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健全——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多项涉及金融监管领域。业内人士指出,从上一轮金融监管领域改革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组建中国银保监会,到本轮金融监管格局再次迎来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推动监管标准统一、监管效率提升。金融领域制度改革持续发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不断改进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围绕供给侧发力,找准金融服务重点,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改革成为金融领域的高频词。从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到持续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系列改革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金融开放蹄疾步稳——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互换通,中国债券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展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外资机构不断加大在华投入。“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清晰的开放信号,也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显著增强了全球市场信心。”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总干事李剑阁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从2020年至2023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增(注)资总计达187.3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中国债券3.3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3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占比为5.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排名上升至第二位。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赵晓辉、李延霞、吴雨、刘慧)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沙鹏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推动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综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明确七方面重点--经济・科技--人民网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明确七方面重点--经济・科技--人民网
首页
党政
党网 ・ 时政
人事
反腐
理论
党史
党建
要闻
经济 ・ 科技
社会 ・ 法治
文旅 ・ 体育
健康 ・ 生活
国际
军事
港澳
台湾
教育
科普
观点
人民网评
三评
人民财评
人民来论
人民访谈
互动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维权
可视化
视频
图片
图解
灵境・人民艺术馆
地方
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鹏
雄安
举报专区多语言
合作网站
毛主席纪念堂
周恩来纪念网
邓小平纪念网
人大新闻网
工会新闻网
中国侨联
学习强国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全国哲学社科工作办
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旗帜网
国家保密局
科普中国
知识产权
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平台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登录
退出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旗下网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视觉
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慕课
人民网>>经济・科技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明确七方面重点
2022年02月09日09:4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展望2035年,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金融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标准化成为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
二是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标准,深入推进证券期货标准建设,加大黄金市场标准供给,拓展升级保险市场标准。
三是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标准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标准保障。
四是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健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
五是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加快先进金融国际标准转化应用,积极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化活动。
六是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结构,强化金融标准实施应用,培育金融标准化服务业,推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协同发展。
七是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优化金融标准化运行机制,提升金融机构标准化能力,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责编:罗知之、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明确七方面重点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RCEP生效满月 海关助力外贸企业迎来“开门红”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栗翘楚)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是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自贸协定。RCEP生效首月,各地海关积极助力外贸企业迎来“开门红”。…
相关新闻
新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出台 明确增设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广西体育“十四五”规划印发福建省5基地入选全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北京"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印发 首次增加"儿童与安全"领域围绕“四个”明确 自贡富顺抓实招商引资风险防控工作梧州建立健全重点工作一线淬炼干部机制明确产业招商责任分工为实现工业大突破提供支撑江苏出台实施意见 明确11项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任务重庆33条重点产业链有了“链长”人民银行印发指导意见 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开户难问题
客户端下载
人民日报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智作
热门排行
1村里新年味儿更浓 农民们过上了好日子2数字科技+美学创新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点…3冰雪消费过大年 “冷资源”催生“热经济”4《财米油盐》|事关新年“钱”途!银行理…5奥运火炬大火变“微火” 北京冬奥会开幕…6返工号角吹响 一起奔赴更红火的未来7冬日暖心,北京冬奥会的黑科技有多贴心?8国家发改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适度…9科技创新奏响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冰与火”…10奥运五环“破冰而出” 航天科技立大功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分享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
中国央行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中国央行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新浪首页
新闻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博客
图片
专栏
更多
汽车教育时尚女性星座健康
房产历史视频收藏育儿读书
佛学游戏旅游邮箱导航
移动客户端
新浪微博
新浪新闻
新浪财经
新浪体育
新浪众测
新浪博客
新浪视频
新浪游戏
天气通
我的收藏
注册
登录
新浪科技> 互联网 > 正文
新闻
图片
视频
中国央行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中国央行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2年02月08日 17:04
央行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腾讯QQ
QQ空间
为做好“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工作,现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人民银行
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证监会
2021年11月25日
附件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2年1月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标准化事业取得突出成绩,有力支撑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金融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标准保基础、行业标准强支撑、团标企标促发展的新型金融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标准对金融功能全覆盖的格局基本形成,我国金融标准化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金融标准化发展指明新方向、提出新任务。
金融标准是金融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为金融活动提供规则、指引。金融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抓住重点、守住底线、敢于担当,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强化标准化对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高水平金融市场开放的支撑,为金融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银发〔2017〕115号文印发)目标任务有效完成。政府部门发布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7项,市场自主公开金融团体标准47项、企业标准4307项,标准化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1.标准在金融治理中的基础性制度地位基本确立。以标准化增强金融治理效能成为金融业重要共识和金融管理部门优先选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5号发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披露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所执行的标准,初步构建“政策+标准”联动机制。金融业首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GB 40560-2021)发布,进一步丰富金融治理制度体系。存贷款分类及编码标准广泛应用,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金融等领域加大标准供给,切实提升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水平。金融数据安全分级、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等数据安全标准及时发布,促进金融业数据业务稳健发展。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智能网点服务等领域发布的一批团体标准,成为引领金融行业自律的重要规则补充。金融机构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企业标准成为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的重要制度基础。
2.“金融标准、为民利企”价值效应全面显现。围绕提升人民群众金融服务体验、优化金融机构营商环境、营造良好金融生态,金融标准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商业银行担保物等产品服务标准明显提升金融市场产品与服务品质。不宜流通人民币等货币金银标准净化货币流通环境,让老百姓“用干净钱、用放心钱”。金融消费者投诉统计等消费者保护标准有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等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先行先试,引导金融服务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网上银行系统等标准支撑开展金融线上服务,有效满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
3.金融标准应用实施的方式手段不断创新。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多元化举措提升金融标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全国“质量月”期间,在金融领域广泛开展标准化普及宣传,营造金融标准化良好社会氛围。通过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推动2600余家机构主动公开所执行标准,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重庆市、浙江省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围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金融标准+扶贫”模式,以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标准助力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深化“金融标准+检测认证”,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助力金融科技安全与质量管理。
4.金融标准化双向开放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国际标准引进力度加大。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实施成效显著,应用实施路线图和多项应用规则相继发布,我国企业持码量大幅提升,更好地满足跨境贸易和交易需求。金融业通用报文方案等国际标准及时转化为国家标准。金融国际标准化参与度明显提升。中国专家在移动支付、区块链、可持续金融等领域国际标准研制中发挥引领性作用,牵头制定的银行产品服务描述规范、第三方支付服务信息系统安全目的等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与老挝、缅甸、越南、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标准化交流持续深入,推动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国家标准转化为多语种外文版和区域性金融协会标准,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惠金融发展。
5.金融标准化基础建设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由金融管理部门领导的金融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更加权威高效,金融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框架下,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法定数字货币、金融IT基础设施、金融数据、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等六个标准专项工作组相继成立,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标准化布局进一步优化。金融标准全文公开平台、金融标准制修订工作平台相继上线运行,金融标准获取渠道逐步丰富、金融标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金融标准化重点研究课题机制,强化金融标准化理论与实践支撑。金融标准化专业研究机构、金融科技认证和测评中心成立,推动标准、检测、认证协调发展。
总体看,“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标准化取得突出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金融标准体系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标准数字化转型缓慢,专业研究机构数量和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工作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改革创新、奋勇前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标准化发展新格局。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健全,标准化更加有效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金融标准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金融标准化工作要主动作为、靠前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金融发展需求、兼顾国际发展态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
1.新发展格局提出新要求。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金融业加快构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为发展“内循环”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金融标准化要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助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家金融安全战略。另一方面,金融业将继续实施高水平开放,支持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金融标准化要把握制度型开放新机遇,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助力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规则对接,提高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2.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目标。当前,我国金融有效供给尚显不足,金融脱实向虚倾向仍然存在,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仍然处于风险易发多发期。新时代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转变,同时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避免形成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和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这要求进一步强化金融标准的基础性制度作用,一方面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标准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助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深化标准在金融业监管中的作用,筑牢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新重点。当前,金融科技迅猛发展,金融数字化转型向更深层次推进,以金融大数据为基础,金融服务与经济运行有效链接,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高效金融服务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金融领域更容易产生业务、技术、数据、网络等多重风险的叠加。金融标准化工作要更有效地适应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在数字时代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助力打造风险可控的数字时代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金融标准化自身也要加速数字化变革,更加敏捷智能地适应金融业发展需求。
4.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后一段时间,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将成为金融业重点工作。标准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建立健全一套严格、明确、细致、可操作的标准。在统一标准下互动、决策、监督、披露、统计和评估,规范绿色金融业务,促进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底线,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不断完善新型金融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法规、政策、标准相协调的实施机制,提升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推动标准化与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法定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信用体系、数字化转型、监管科技、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支持健全现代金融体系,融入和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金融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金融标准、为民利企”发展理念,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奋斗。
2.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金融标准化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推动金融标准化事业与经济金融各领域融合,支撑金融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3.坚持服务新发展格局。不断健全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业发展水平的新型标准体系,满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标准需求,形成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成果共享的金融标准化发展格局。
4.坚持高质量发展。提高金融标准有效供给水平,强化标准、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支撑,推动我国金融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品质,以高标准引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5.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思维,统筹好标准服务金融发展与保障金融安全两个重点,利用好国内与国际标准化两种资源,处理好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两者关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主要目标。
展望2035年,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金融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知标准、守标准、用标准成为金融业广泛共识,全社会对金融标准化认识达到新高度,标准化成为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标准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1.金融标准供给体系持续优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定位更加精准、有效供给持续扩大,团体标准创新引领和规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企业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增强,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更加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
2.金融标准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金融标准与法规政策协同性增强,全行业标准化意识明显提高,金融标准成为包容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和社会多元共治中发挥更大作用,金融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金融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金融标准化国际合作深入拓展,中外金融标准体系逐步融合发展,金融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更有成效,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明显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金融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
4.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依托数字技术的新型金融标准化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效能显著提升,金融机构设立标准化部门或专职岗位的比例明显增加,标准化工作能力大幅提高,金融业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质量标准实验室和标准化服务机构建成并发挥效能,金融标准化服务业逐步兴起。
表 “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标准
制定
制修订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量(项)
〔137〕
〔≥137〕
约束性
制修订金融团体标准数量(项)
〔47〕
〔≥100〕
预期性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比例(%)
-
≥85
预期性
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平均制修订周期(月)
24
≤18
预期性
标准
实施
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产品和服务方向(个)
10
≥15
约束性
被金融管理和检测认证引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量(项)
93
≥130
预期性
国际
标准化
重点金融国际标准转化率(%)
82
≥85
约束性
标准化能力
金融业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个)
0
≥2
预期性
具有全国服务能力的金融标准化服务机构(个)
6
≥8
预期性
金融机构设立标准化部门或专职岗位的比例(%)
40
≥55
预期性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其余为历史累计数;-表示统计数据不详。
三、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
(一)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标准。
完善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标准,提升金融风险防控水平。制定互联网保险、信托、存贷款等产品服务标准,助力巩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成果。强化对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地方资产管理等金融业态监管的标准化支撑。探索研制不良资产分层分级信息披露标准,提高交易信息透明度。加快推进反洗钱数据标准制定,支撑数字化时代反洗钱履职转型。
(二)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
从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交易对手方所属经济部门、金融基础设施等基础统计要素的定义、口径、分类等规则出发,以明确创新型机构、产品的类别归属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金融统计基础标准实施。研究推进行业统计标准与基础统计标准协调对标。
(三)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
加强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与服务信息披露标准制定,推动将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纳入金融标准,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针对互联网平台涉及的金融业务,制定标准合同指引。完善金融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标准体系。继续推进金融消费者投诉分类和处理指引标准建设,建立完善促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的标准,助力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
(四)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
完善金融监管数据标准,支持各类基础设施及监管平台业务流程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制定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实时监管数据采集、计算、分析中的应用标准,支持提升对市场风险的监测和异常交易行为的识别能力。探索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标准,促进监管模式创新。研制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标准,支持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
四、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一)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标准。
全面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产品服务、清算结算处理、业务运营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标准建设,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的支撑。制定金融市场交易报告数据要素标准。制定银行间市场交易及交易后数据标准,支持银行间市场数据治理。制定金融市场软件构件等标准,促进加强金融市场交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市场基础要素标准化。推进仓单质押登记系统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征信标准体系,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应用标准建设。研制征信链相关标准规范。推进征信基础数据标准化建设,提高征信数据质量。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为引导评级回归服务投资人识别和预警信用风险本源提供支撑。研制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场外市场区块链相关标准,促进场外市场业务模式创新。
(二)深入推进证券期货标准建设。
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数据标准和监管数据标准制定,研究构建资本市场数据标准体系,提升证券期货业数据治理水平。有序推动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和统计业务相关标准制定。推动金融资产证券化标准制定。持续推进证券、基金、期货业务服务及信息披露标准制定,加快推进信息交换、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等信息技术相关标准制定,完善证券期货业通用基础类标准。全面推动证券期货业各领域标准高质量发展,实现标准供给充足、适用性强,有力支撑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
(三)加大黄金市场标准供给。
完善“上海金”交割标准体系,制定1公斤金锭“上海金”标准,促进形成黄金交割质量要求和负责任交割体系。以“上海金”集中定价和集合竞价机制为基准,建立黄金市场价格标准体系。
(四)拓展升级保险市场标准。
聚焦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服务社会民生,重点加快保险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与服务、保险管理标准研制。加强保险科技标准供给,支持新技术在保险行业规范应用。围绕人身保险方面,制定商业医疗、长期护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标准,支撑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围绕财产保险方面,推动机动车辆保险等领域标准制定。探索巨灾保险标准化建设。制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信息交互标准。加大与交通地理、医疗卫生、社保等领域标准化交流合作力度,促进跨行业融合标准发展。
五、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一)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环境信息披露和相关监管标准,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支持建立绿色项目库标准,为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项目高效对接提供平台。加快制定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研究制定并推广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完善绿色低碳产业贷款统计标准,协同构建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探索制定碳金融产品相关标准,助力金融支持碳市场建设。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持续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二)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标准建设。
推广“金融标准+乡村振兴”工作模式,以标准助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设,支持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制定农户信用信息等业务标准,助推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加强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标准化应用。开展养老金融等重点民生领域普惠金融标准建设。探索建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实施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金融APP等线上服务适老化改造和银行营业网点等线下服务无障碍标准,助力弥合“数字鸿沟”。加快制定金融业生僻字处理标准。
(三)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标准保障。
推动供应链交易数据与金融机构共享的流程、接口、使用、安全等数字信息管理技术标准建设。加强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的数字化和要素标准建设,支持金融机构通过接口方式批量办理查询和登记,提高登记公示办理效率。制定银行间电子认证互通互认等标准,助推提升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研制科技金融产品标准,助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六、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
(一)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
加强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标准研制和有效应用,引领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发展。深入实施金融科技发展指标评价标准,为自律组织实时发布发展指数提供支撑。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函证数据标准,促进函证数字化稳步发展。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
(二)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
统筹金融数据开发利用、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加快完善金融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完善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探索制定金融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配套标准。制定金融数据质量、脱敏、分级分类等标准。制定金融数据应用建模、元数据、算法评价等标准。制定银行业客户交互行为数据采集等业务数据标准。
(三)健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标准。
统筹金融数据中心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数据中心灾备体系标准,规范绿色节能、智能运维等技术在金融业标准化应用,支持金融业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绿色智能的数据中心体系。制定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应用推广、检测评价等配套标准,加快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应用标准研制,探索量子通信、零信任网络、无损网络等新技术应用标准,稳妥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自动化、虚拟化、智能化水平。健全金融云平台标准体系,制定金融业上云指引,赋能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绿色发展。研究构建金融业信息基础设施运行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物联网软硬件、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在人民币印制生产等环节中的应用标准。
(四)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
健全金融业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标准体系,支持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加强金融网络安全能力评估、风险排查、安全防御、漏洞管理等标准建设,助力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攻击溯源能力。推动金融信息科技外包服务评价、金融机构安全运营中心建设、金融数据分级、生命周期安全与评估、商用密码应用等标准供给与实施。
(五)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
系统推进金融信息技术创新业务约束、技术接口、适配验证、研发测试、成熟度评估等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核心业务系统、金融机具技术要求等标准,为金融机构及相关机构提供操作指导。加快基础软硬件相关标准研制与实施。制定研发测试类标准,服务系统开发设计和系统测试。制定评估模型管理、评估方法管理、评估报告管理等成熟度评价标准。针对服务器端与终端有关技术,制定具有安全可控能力的信息技术规范,支持构建分布式和集中式并存的双核架构格局。
(六)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综合考量安全可信基础设施、发行系统与存储系统、登记中心、支付交易通信模块、终端应用等,探索建立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基础架构标准。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标准,保障流通过程中的可存储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不可抵赖性。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业务和应用标准,确立发行、流通和回笼各环节的标准化流程。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标准,助力提升法定数字货币技术安全性、先进性。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基础数据元标准,提高数据规范性。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终端技术标准,促进完善终端受理环境。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评估检测标准,规范各相关系统与产品的检测指标。
七、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
(一)加快先进金融国际标准转化应用。
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金融标准比对分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唯一产品识别码(UPI)、唯一交易识别码(UTI)、关键数据要素(CDE)、证券金融工具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的转化应用。探索同步推进国际标准研制与国内采标,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的质量与效率。加快中国金融业通用报文库建设,加强报文库在国内的应用推广及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金融业通用报文方案的衔接。大力推动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在金融风险监测以及跨境法人数字化身份识别、跨境支付等跨境交易场景中的应用,做好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协调衔接。建设跨境法人信息服务和数字认证平台,提升可持续运营水平。推动全球法人识别编码与数字证书、可验证凭证的融合应用及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对数字业务的支撑。
(二)积极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化活动。
构建多维度、多领域、多渠道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格局。持续推进我国牵头的国际标准研制,继续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研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深入参与国际衍生品编码治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交易报告数据要素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跨境支付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区域标准组织和相关国家的交流。
(三)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标准化合作网络。
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金融标准化领域的对接合作。进一步开展我国优势特色领域金融标准外文版制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金融标准宣传、解读、咨询等服务,推进标准信息共享,发展互利共赢的金融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推广我国优秀金融标准实施案例,形成中国金融标准化最佳实践,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参考,助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八、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
(一)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结构。
充分释放市场主体金融标准化活力,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大幅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障金融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领域,加快制定银行卡受理终端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突出政府主导制定标准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基础通用、引领行业的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团体标准,加强对团体标准的指导和规范,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支持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技术能力的金融社会团体在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构建标准、技术、专利联动创新体系,推动更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颁布标准采信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机制。
(二)强化金融标准实施应用。
强化金融标准在法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作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落实相关监管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所执行的标准编号和名称。通过媒体宣传、培训解读等多种方式开展金融标准宣传。加强对政府颁布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的追溯、监督和纠错,实现金融标准研制、实施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鼓励实施金融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机制。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进一步扩大领跑者活动领域,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等区域,推动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三)培育金融标准化服务业。
开展金融业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培育壮大金融标准化服务业市场主体,推动建立具有全国服务能力的金融标准化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和高层次人才参与金融标准化机构建设。探索建立金融标准化服务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引,制定金融标准化服务能力评估、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金融标准化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标准化服务机构面向中小金融机构实际需求,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新型金融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四)推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协同发展。
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在金融科技、金融信息安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提供市场化检测认证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采信检测认证结果。
九、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
(一)优化金融标准化运行机制。
研究制定金融标准化管理办法,完善金融标准化制度。统筹金融行业标准发布,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性和体系性。加强与相关行业的沟通,推动金融标准与相关行业标准协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金融标准制定。开展金融标准化发展评价,研究构建金融标准化发展指标体系。完善金融标准化统计调查制度,将相关指标和数据纳入国家标准化发展统计。持续加强金融标准化理论和应用研究。
(二)提升金融机构标准化能力。
推动金融机构明确负责标准化工作的部门,配备标准化工作人员,建立标准化工作制度,鼓励加大资源投入,提升标准化工作能力。完善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配套标准,为金融机构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导。开展中小金融机构标准化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提供专门的标准化培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标准化工作能力。
(三)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数字化转型。
构建金融标准化服务平台,优化金融标准全文公开系统,加快金融标准术语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建立在线学习等标准化工作工具,进一步实现金融标准全生命周期在线管理。
(四)加强金融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完善金融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金融标准化职业发展机制。构建多层次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提高行业标准化素质与能力。建立健全金融标准化人才的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金融标准化专家库建设,建立一支精通金融业务、熟悉标准化工作的复合型专家队伍。
十、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和标准化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银行保险监管、证券监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健全辖内金融标准化协调推进领导机制。各金融机构要建立本机构标准化领导机制,为金融标准化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二)完善实施机制。
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共同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把相关结果作为改进金融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宣传交流。
通过解读、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规划宣传工作,营造全行业重视和应用金融标准的良好氛围。适时组织开展座谈研讨、信息交流等活动,推动各单位交流好经验、好做法,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 :
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
我要反馈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创事记
宠物概念股遇冷:光热闹不挣钱 明星直播带货,是不是降维打击? 英伟达吞并ARM失败!英美欧盟一齐干涉,老黄还要给孙正义12.5亿美元分手费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中国首台2.5D/3D先进封装光刻机成功交付 疯抢“冰墩墩”:市民守夜求一墩,黄牛转手赚四倍 | 冬奥·探访 英伟达收购ARM交易宣告失败 软银或在年底推动ARM上市 抗衡苹果,华为之后谁能一战? 硅谷巨头鏖战直播带货 但“中国作业”并不好抄 美国或再拨56亿美元替换华为、中兴产品,远超此前预期 “人造肉”能达到真实肉类色香味俱全的口感吗? 疑似B站猝死员工表妹发声:事发后B站未慰问未协商 韩媒:LG拒绝将芯片开发团队移交给LX集团 特斯拉去年在华收入达138.44亿美元 同比增107.8%
B站回应员工过年期间加班猝死 B站回应员工猝死:事发前一周未存在加班情况 已成立专项小组 疑似B站猝死员工表妹发声:事发后B站未慰问未协商 疯抢“冰墩墩”:市民守夜求一墩,黄牛转手赚四倍 | 冬奥·探访 终于轮到“洋品牌”焦虑了 网友爆料B站员工过年加班猝死 中国首台2.5D/3D先进封装光刻机成功交付 回老家过年,“掏空”我钱包 快递“春节不打烊”是个伪命题?网友气笑了:节前发货,但揽收到初七 特斯拉粉VS蔚来粉: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信仰
科学探索
狗狗为啥变小?基因突变源自古代狼
科学大家
《科学大家》| 新冠疫苗接种已不是选择题...
苹果汇
苹果收购了一家可让音乐匹配情绪的公司
众测
睿米真全能扫拖机器人EVA
来电聊
2018新浪科技风云榜回顾
专题
吉利拟收购魅族手机,李书福造的手机会是什...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
新浪科技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广告服务|About Sina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通行证注册
产品答疑|网站律师|SINA English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新浪首页
新浪众测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金融标准化
金融标准化
术语表
网站地图
无障碍浏览 English Version
信息公开
新闻发布
法律法规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
信贷政策
金融市场
金融稳定
调查统计
银行会计
支付体系
金融科技
人民币
经理国库
国际交往
人员招录
学术交流
征信管理
反洗钱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服务互动
政务公开
政策解读
公告信息
图文直播
央行研究
音频视频
市场动态
网上展厅
报告下载
报刊年鉴
网送文告
办事大厅
在线申报
下载中心
网上调查
意见征集
金融知识
关于我们
| 我的位置:科技司 > 科技司 > 金融标准化
高级搜索
金融标准化工作职责
负责金融标准化组织管理协调工作;负责金融业标准化归口工作及国内外标准化对口工作,组织金融标准的立项、审查、发布和宣传贯彻。
金标委简介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以下简称金标委)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权,在金融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
[更多]
金融标准目录
金融行业标准目录
金融国家标准目录
国际标准目录
人民银行深圳中支与前海金融局开展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应用交流2023-05-26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召开银行营业网点无障碍服务国家标准解读培训2023-05-26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召开绿色金融标准相关解读培训2023-05-26
人民银行兰州中支举办“金融标准审读与金融团体标准管理”专题讲座2023-05-26
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支启动“金融服务提质年”活动2023-05-26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推动《银行“零碳网点”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立项2023-05-26
人民银行镇江中支以金融标准化助力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2023-05-26
人民银行武威市中支借助辖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政策培训班开展LEI宣传推广工作2023-05-26
人民银行三明市中支积极组织宣贯新版《不宜流通人民币 纸币》行业标准2023-05-26
人民银行长沙中支组织2023年度金融标准创新建设项目申报2023-04-18
人民银行长沙中支指导湖南省金融学会制定发布 绿色供应链金融团体标准2023-04-18
人民银行长治市中支召开银行营业网点适老化服务标准研讨会2023-04-18
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组织召开北京辖区金融机构生僻字改造推进工作座谈会2023-04-18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开展适老服务标准解读培训2023-04-18
人民银行南宁中支积极开展金融标准化宣传普及活动2023-04-18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组织开展3•15金融标准化集中宣传活动2023-04-18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推动粤澳金融标准创新建设工作2023-04-18
人民银行巴中市中支推进乡村适老金融服务建设2023-04-18
成渝地区人民银行推动开展2023年金融团体标准联合立项工作2023-04-18
人民银行咸阳市中支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全面落实《不宜流通人民币 纸币》行业标...2023-03-2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总记录数:815,每页显示20条记录,当前页: 1 /41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京ICP备05073439号 网站标识码:bm2500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016号
网站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最佳分辨率:1024*768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新华网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2/09 09:17: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
2022-02-09 09:17: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月8日消息,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深入推进证券期货标准建设。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数据标准和监管数据标准制定,研究构建资本市场数据标准体系,提升证券期货业数据治理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规划》将推动标准化与金融业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金融标准化工作有利于统筹经济发展,也便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率。
金融标准化迎重要战略机遇期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标准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展望2035年,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金融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知标准、守标准、用标准成为金融业广泛共识,全社会对金融标准化认识达到新高度,标准化成为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在金融层面的融合点越来越多,业务和技术创新点也越来越丰富,推动了金融行业未来标准化的进程,这也是当前金融中介机构和实体企业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金融标准化工作有利于统筹经济发展,也便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率。《规划》给岀了“十四五”期间金融标准化的重要升级方向,是金融行业“十四五”期间与时俱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通过金融标准化可以完善金融功能对接,使金融嵌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因此,金融标准化能够完善当前金融生态,通过金融标准也可以将金融功能融合到更多新兴场景中。
提升证券期货业数据治理水平
《规划》对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
在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方面,《规划》提出,深入推进证券期货标准建设。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数据标准和监管数据标准制定,研究构建资本市场数据标准体系,提升证券期货业数据治理水平。有序推动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和统计业务相关标准制定。推动金融资产证券化标准制定。持续推进证券、基金、期货业务服务及信息披露标准制定,加快推进信息交换、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等信息技术相关标准制定,完善证券期货业通用基础类标准。全面推动证券期货业各领域标准高质量发展,实现标准供给充足、适用性强,有力支撑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表示,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仍然处于风险易发多发期。《规划》强调研究构建资本市场数据标准体系,提升证券期货业数据治理水平,将有利于提升全行业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经济和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
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在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方面,《规划》明确,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综合考量安全可信基础设施、发行系统与存储系统、登记中心、支付交易通信模块、终端应用等,探索建立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基础架构标准。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标准,保障流通过程中的可存储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不可抵赖性。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业务和应用标准,确立发行、流通和回笼各环节的标准化流程。
盘和林表示,数字货币的标准研制可以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的方式,规范数字人民币的管理流程,让数字人民币更加安全顺畅地流通。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标准的研制一方面能够强化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性,为法定数字货币的后续普及筑牢根基;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在发行、流通和回笼各环节的流程统一,便于后续按需进行调节和管理。此外,通过各类标准工作的制定使得数字货币相关的工作机制协调、有效运转,能够有效助力数字货币从当前试点阶段逐步过渡到全面普及、应用阶段。
此外,在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环境信息披露和相关监管标准,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加快制定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研究制定并推广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标准体系。 【纠错】 【责任编辑:柴峥】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融媒集萃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