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派官方版下载|通缩
通缩,比通胀更可怕! 那什么是通缩? - 知乎
通缩,比通胀更可怕! 那什么是通缩?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通缩,比通胀更可怕! 那什么是通缩?韩旭东2020年以来,澳洲大火、非洲蝗灾,宛若灾难开局,之后不断蔓延的新冠病毒更是席卷全球。疫情加剧、石油价格战引起全球股市暴跌,一场金融危机迫在眉睫。疫情影响下,大家都宅在家里,在家里工作,在家里追剧。只是,全世界的经济不可不太好了。旅游市场彻底废掉,各种饭店也都歇业,交通运输也停了大半,工厂也好不到哪去,全球股市都在暴跌……为了应对这一堆的烂事,世界各国都在出台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搞大放水。放水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如果不放水,现在的世界经济只会通货紧缩。而通缩,是一件比通胀更让世界担心,也更可怕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并不常见的通货紧缩。什么是通缩?通货紧缩,简称通缩,指货币流通数量减少,或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低于0(负的通货膨胀率)时会发生通货紧缩。大家都对通货膨胀比较清楚,就是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下面说了简单的例子,对比着看什么是通缩。比如,去年1月,市场上一共有10斤土豆,有100块钱,那么一斤土豆就是10块钱。到今年1月,市场上还是有10斤土豆,但是有150块钱,一斤土豆就涨到15块钱。这就是通胀,土豆的通胀率就是50%。但是,如果今年1月想买土豆的人只有80块钱,那么一斤土豆就是8块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土豆,这就是通缩,通缩率可以说是20%。这时候人们发现,土豆价格一直在降,即使价格已经很低,大家还是不想买,因为大家都觉得价格还会跌到一斤5元。通过土豆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到,通货膨胀会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会使货币升值,实际购买力上升。 为什么会形成通缩?通货紧缩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也就是种土豆的人太多,但是大家又不想吃那么多土豆。所以,通缩出现的原因无非两种情况。第一,生产的太多,过剩。产品供给大于需求,促使大量产品销不出去。所有人一共吃10斤土豆就够了,但是因为种土豆的人太多,最后种出了15斤土豆。显然,就多出了5斤。第二,需求低迷。和前一个情况不同,这次确实只种出了10斤土豆。但是,人们发现西红柿更好吃,只要8斤土豆就够了。那就多了2斤土豆没有人买,这就是需求不振导致的供过于求。不论是哪种情况导致的供过于求,都会形成买方市场,也就是买家说了算。买家当然不会提高价格,只会不断的压价,导致同样的钱,能买到的土豆越来越多。 通缩会有什么影响?之前一直提到,通缩会导致货币升值,物价下跌,这看起来不是很好吗?同样的钱,我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啊!当然不是!用最简单的说法,如果所有人都知道第二天的土豆价格会更低,那多数人今天还会去买土豆吗?还会去买其他东西吗?当然不会,大家只会去买更便宜的食品。而其他耐用品,直接都不会去买。如果你不买,我不买,他也不买,工厂的东西卖不出去,经济循环就废掉了,工厂就会倒闭,而我们,可能就是工厂的一名工人,只能失业回家。这就是通缩比通胀更可怕的原因!那具体会有什么影响呢,接下详细说说。第一,需求不足导致企业亏损,继而减少生产或者倒闭关门。大家都知道手机价格会下降,都想以后再买。原来3000块钱的手机,现在2000块钱都卖不出去,企业不但赚少了,可能还要赔钱。赔钱的生意可以做,但是持续而稳定的赔钱,傻子才做啊。既然不做,那就只好减少生产,或者直接关门大吉,总比赔钱好啊。第二,资产软,负债硬。如果大家都知道熬过这段时间,手机价格就会上升,升到3500元。那么,即使现在赔钱,依然会有老板不断的投钱进去,因为未来是美好的,资产是有升值机会的。但是现在不一样,大家都知道价格不会上升的,而且还会继续下跌,那么何必跟钱过不去,显然不会有人去投资。负债硬呢?比如你的房贷,原来要每月还5000元,现在通缩了,银行会让你还4000就行了吗?我们都要清醒啊,银行怎么可能有善良。这就是硬负债,不管什么情况,都要还5000块钱。看似还是5000,事实上我们损失大了!第三,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加剧总需求不足。之前说了,企业要减产,又没有新的投资进来,企业只好关门。关门之后呢?工人失业!我们这些人都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即使手机只要1000块钱,我们依然不会去买。因为还有每月5000块钱的房贷要还呢,又没了工资,哪还有钱买手机啊。居民消费不足又会引起新一轮的需求减少,生产减少,就是这么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失业率过高,大量贷款没钱还,银行就会形成一堆坏账,直接导致金融体系出现大问题,甚至崩溃。虽然适度的通货紧缩下,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过度的通缩,绝对是经济的噩梦,是绝大多数人的悲剧。回顾历史,通缩的危害还可以通过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加以证明。上世纪初,美国股市泡沫崩溃和大量银行遭遇挤兑带来金融危机,但当时美联储缺乏现代研究工具和货币理论,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严重增加了剩余的企业和家户承担的实际债务,进一步压垮了消费和投资需求。这,就是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大萧条。 怎样对付通缩?为了避免通缩导致的大萧条,就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甚至温和的通货膨胀。办法说来也简单,就是投钱,让大家把经济循环维持下去。第一个方法,降低利率。实际利率越低,把钱放在银行的回报率就更低,从银行借钱的成本也更低。低实际利率让公司和消费者有更小的动力把钱放在银行,更多的动力去借钱投资和消费,可以给予经济更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个方法,直接投钱。如果利率已经低到了尘埃,不能再降低,那就得政府实施量化宽松,采用更激进的手段。比如,直接购买市场上的资产,往市场大量注入现金。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利率已经极低的情况下,美国采用的就是一个办法。这就是通缩,比通胀更可怕的存在。发布于 2020-04-20 05:06财经经济金融赞同 24283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怎么大家都在谈论通缩了?一文带你搞懂通缩这件事 - 知乎
怎么大家都在谈论通缩了?一文带你搞懂通缩这件事 - 知乎首发于投资锦囊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怎么大家都在谈论通缩了?一文带你搞懂通缩这件事广发基金投教社已认证账号3月份CPI和PPI数据的发布,引发了大家关于“通缩”的担忧和热议。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关注通缩这件事情呢?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什么是通缩?通缩,全称通货紧缩,与之相对应的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相信大家都已经相当熟悉了,简单来说就是“物价水平持续上升,钱的购买力下降,钱越来越不值钱”。而通缩刚好相反,本意是指货币流通数量减少,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觉得很开心:物价下跌?这是好事啊,说明我的钱更值钱了,能买到的东西更多了!的确,从短期来看,通缩能够减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支出,对大家有一定的好处。不过从长期看,通缩看起来就没那么让人值得开心了。经济预测部一篇文章将通缩分为“好”与“坏”两种。(《警惕通货紧缩的多重危害》,李若愚,2015-09-23)“好的通缩”指的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总供给增加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不会引起“债务-紧缩”,物价水平的下降也不会带来经济衰退。而“坏的通缩”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物价水平下降,而且存在“债务-紧缩”的恶性循环,最终形成“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自我强化。“坏的通缩”危害很多。举一个跟大家切实相关的例子。假如现在社会陷入了“坏的通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其中就包括有打工人阿牛贷款买的房子。房价跌了,而阿牛的月供不变,工资不变,虽然每月还是正常还房贷,但实际上阿牛的财富是在缩水的,债务负担也更重了房子300万,贷款200万VS房子从300万跌到了250万,贷款还是200万以上仅是“坏的通缩”其中一个危害。另外,当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时,企业会减少投资和生产,从而减薪、不增聘员工甚至裁员。当老百姓的收入减少,或者对未来的就业比较悲观时,就会减少消费的意愿,进一步导致需求减少,商品价格上不去,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无论是对经济、对社会,还是对我们个人,“坏的通缩”都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为什么3月份经济数据出来之后,大家开始纷纷担忧是不是通缩要来临了。3月的CPI和PPI数据怎么看?OK,了解完通缩以及通缩可能带来的危害之后,我们转入正题,来分析一下3月份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3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情况是这样的:CPI环比下降,同比上涨。从环比看,CPI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从同比看,CPI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环比持平,同比下降。从环比看,PPI继续持平。从同比看,PPI下降2.5%,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先看PPI。中信证券分析,PPI同比下降2.5%,主要是受去年高基数效应以及当前海外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的影响。再看CPI。CPI同比读数持续回落,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海外输入性因素的扰动较强。去年二季度俄乌冲突升级“输入通胀”,而今年二季度海外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输入通缩”,对我国物价读数造成扰动。(来源:平安证券)第二,主要受食品项的拖累,其中猪肉和蔬菜价格下降对CPl环比的拖累占到七成以上。(来源:安信证券)一方面,3月天气回暖带动鲜莱市场供应量增加,削弱其价格的上涨动能,加上去年同期基数偏高,本月鲜莱价格同比及环比降幅扩大。另一方面,本月猪肉供给相对充裕且市场需求有所回落,猪价环比下降。(来源:太平洋证券)第三,油价走弱、车价下降也对CPI构成一定拖累。一则本月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影响国内能源价格,二则3月多家车企参与价格战,汽车价格有所走低。(来源:太平洋证券)不过,招商证券认为,猪油价格共振下跌仅是开年以来“通缩”走势的非核心原因、表层原因,核心原因是内需复苏被外需走弱对冲导致库存偏高、压制价格,以及产能重建松弛了供需关系。第一,工业库存偏高对价格形成抑制。虽然去库存过程已经从去年5月开始,今年1-2月产成品库存同比仍然增长10.7%,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同时,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从去年11月开始由此前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接近零增长,1-2月同比0.9%。外需走弱对冲内需复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去库存过程,库存偏高则抑制了商品价格。第二,工业产能重建改变供需平衡关系。以固定资产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增速衡量,当年的金融危机和大规模刺激过后,我国从13-18年处于长达6年的产能周期下行期,其中13-15年属于产能过剩时期。16-17年的供给侧去产能推动产需关系从过剩进入平衡/紧平衡状态,随后19年开启了新一轮产能周期上行期(所谓朱格拉周期)。20-21年,产能重建被疫情中断,但设备投资增速不弱,伴随出口高速增长,22年设备投资增速持续上行,今年1-2月的增速仍然较高。从工业产能利用率的走势来看,21年下半年之后,产需关系似乎从紧平衡状态逐渐走向松弛。(来源:招商证券)后续会出现通缩吗?分析完3月的CPI和PPI数据之后,相信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是:后续会出现通缩吗?多家券商认为虽然3月份的数据较弱,但未来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较小。中金公司:目前经济复苏主要源于去年政策滞后影响以及疫情消退后的部分内生动能反弹,今年政策作用尚未显现。展望未来,尽管短期基数仍有拖累,但在三股力量推动下,物价中枢将随产出缺口收窄而逐渐抬升。总之,我们看到的是需求驱动的物价正在回暖,而非步入通缩。中信证券:往后看,猪价仍有上行空间而服务需求或将回暖,CPI同比转向通缩的概率不高。华安证券:CPI虽弱,但或许还不必定性为“通缩”。财通证券:往后来看,虽然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仍会持续,但一方面,充裕的融资规模意味着通胀风险仍大于通缩压力;另一方面,一旦海外货币政策环境因银行危机而出现较快转向,则又会引发 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回升。整体来看,CPI增速并不具备通缩基础。华创证券:中长期的服务消费需求这一主线仍在持续修复,在核心CPI同比向上修复、下半年低基数作用下CPI同比可能再次走高的阶段,难以直接简单地将CPI定义为“通缩”。平安证券:我们预计,二季度CPI同比增速低位运行、PPI持续处于收缩区间,可为政策发力创造较好的环境;国内物价的“类通缩”是暂时性的,下半年物价基数走低、内生需求有望滞后回升,国内物价的同比读数将自低位逐步回升。不过,国盛证券提醒国内通缩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海外看,去年以来的美欧高通胀,主要是疫情、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等供给端因素、国内看,疫情优化以来核心CPI持续低位,本质上反映的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读数上,3月CPI翘尾因素影响0.7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为0;PPI翘尾因素拖累2个百分点、新涨价拖累0.5个百分点,即:3月新涨价因素对于CPI、PPI都没有正向贡献;而且,如果着眼未来1个季度左右,CPI仍将偏低(中枢可能在1%以下)、核心CPI向上难度较大(中枢可能0.8%左右)、PPI仍处底部(中枢可能-2.5%左右),意味着国内通缩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风险提示: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以上信息不构成个股推荐,股票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发布于 2023-04-14 09:38・IP 属地广东通货紧缩通缩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赞同 122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投资锦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都
中国的通货紧缩缘何而起? 何时有望结束? - 知乎
中国的通货紧缩缘何而起? 何时有望结束?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中国的通货紧缩缘何而起? 何时有望结束?沧浪渔夫来源:彭博社中国的通缩势头难以遏制。上一季度,一项物价指数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通货紧缩。疲软的需求势将在2024年继续令经济承压,给决策者带来新的挑战。下文阐释中国的通缩状况,以及何时有可能结束:1. 中国如何衡量通缩?有三个主要指标。被引用最多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反映的是一系列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去年12月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最长连跌纪录。生产者价格指数衡量制造商销售的工业产品价格的变化,一年多来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两者均由统计局发布。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一项非官方指标,使用名义经济增幅与经通胀调整后的增幅之差计算得出。它提供了一个范围更广的概览,目前处于近25年来最长的通缩周期。2. 是什么推动了消费通缩?根据彭博经济研究对CPI的分析,食品价格的下跌是最大的贡献者。该指数在12月份连续第三个月收缩,但食品价格连续第六个月下滑。在食品中,猪肉价格的下跌尤为明显,上月大跌了26%。3. 我们应该担心食品通缩吗?食品通缩背后的部分因素是周期性的。例如生猪养殖户扩大产量以抓住价格的上涨,但随着供大于求,引发了市场的下跌。2023年猪肉产量创九年新高。另一个影响因素是2022年疫情导致物流中断,并推高了蔬菜、水果和鸡蛋的价格,从而导致比较基数较高,令今年物价下跌的态势看起来尤为糟糕。即使考虑到这一点,食品需求的不振反映出经济中存在更深层次问题。面对低迷的就业市场和不景气的房地产行业,家庭缩减开支,导致部分主要生产省份去年年底成堆的卷心菜和萝卜烂在地里。去年,中国家庭在食品、烟酒上的花费占总支出的大约30%,对CPI篮子构成压力也是合情合理。4. 还有哪些类别商品的价格在下跌?运输类别是拖累价格的另一个因素,该类别去年12月连续第10个月拖累整体CPI。主要是受到汽车价格下跌的影响。2023年,包括特斯拉和比亚迪在内的汽车制造商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价格战,近900款车型大幅减价,幅度一度超过5%。根据彭博的计算,中国去年的GDP平减指数为负,制造业价格跌幅最大,达3.2%。虽然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可能会从更便宜的中国商品中受益,但如果国内品牌陷入不利境地,则可能会加剧贸易紧张局势。5. 有没有亮眼之处?部分板块也有温和的通胀迹象,但价格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去年大部分时间陷于1%以下,相比之下,2019年为1.6%。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和外卖在内的服务业通胀12月上涨1%,对CPI的贡献为0.4个百分点。但即使是这些数据,也不及人们对后疫情时代经济强劲反弹的预期。消费者需求低迷的部分原因是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显著改善。一些消费者在寻求消费降级,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旅游业是个例外。旅游业通胀上个月上涨了6.8%,之前的8月份一度触及近10年高点14.8%。旅游业是文教体育用品分项中的一个子类,该分项占CPI的8.5%。6. 通货紧缩会在2024年缓解吗?经济学家们似乎是这么认为的。根据彭博数据,他们预测,中国2024年的平均通胀率为1.4%。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偏低,可能受到去年较低基数的提振。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巴克莱、瑞银、野村证券等预计将会保持在1%以下。彭博经济研究认为,有50%的可能性通缩至少会在2024年上半年持续。政府表示,价格的下跌是“暂时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本周表示,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回升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鉴于经济正在改善,家庭收入稳步增长,内需也将扩大。7. 中国能做些什么?遏制通货紧缩的行动效果欠佳。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当局采取比降息和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更激进的政策。去年政府采取了这两项措施,但都收效甚微。提振消费者信心将鼓励支出。其中的核心是稳定房地产市场,房产占家庭财富的相当大一部分。当局向政策性银行提供了利率较低的长期资金,以支持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但还需要更多的扶持措施。由于国内需求持续疲软,可能会拖累进口,并影响国内游客出国旅游,这也使得中国的通货紧缩成为一项全球关切。“消费低迷,因为家庭担心收入前景,”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Duncan Wrigley表示。“不要指望中国今年能扭转全球增长放缓的局面。”发布于 2024-01-24 18:23・IP 属地上海・来源新闻报道中国经济通货膨胀货币赞同 3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11年来首次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时代?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首次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时代?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11年来首次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时代?2020-12-10 10:5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原创 凯风君 国民经略 收录于话题#楼市指南72个文|凯风罕见一幕又出现了。01时隔11年,CPI再现负增长。近日,2020年11月经济数据发布,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创下11年新低,这也是继2009年10月之后首次负增长。无独有偶,同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5%。虽然相比过去有所缓和,但这已是今年以来连续第11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CPI,反应的是消费物价,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PPI,代表的是工业价格,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关联。一般而言,CPI、PPI双双负增长,且持续一段时间,就意味着经济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相比于通胀,通缩往往更为危险。通缩一旦持续,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资产价格也会随之下跌。历次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都证明了这一点。02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时代”?显然,无论是宏观经济数据,还是日常生活感受,都不支持这一点。虽说CPI负增长,但货币却在高增。2020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总量M2增速连续9个月超过10%,远高于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一般而言,货币只要高增,物价即使不上涨,也不应该出现负增长的极端场景。市场也给予了一定的佐证。最近一两个月,姜你军、蒜泥狠卷土重来的报道不绝于耳。葱姜蒜价格集体上涨,生姜价格更是创下近5年的新高。这显然与通缩型经济,背道而驰。03为什么货币高增,CPI指数却出现了负增长?其一,CPI负增长,主要受到去年高基数,以及“猪周期”的干扰。这两年,猪肉价格的起起落落,决定了CPI的沉浮。今年年初CPI同比涨幅曾经一度突破5%,如今又下滑到-0.5%,背后都是猪肉价格的影响。事实上,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仍然同比上涨0.5%。而PPI方面,排除油价低迷干扰,大宗商品价格同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二,CPI没有覆盖房价等资产价格,不足以反应现实经济的整体物价全貌。日前,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发表演讲指出:CPI反应的只是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并没有完整反应整个社会经济的通胀水平变化趋势,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考虑已经不行了。所谓资产价格,主要指的是房价。房价虽然一路上行,但从来没有被纳入通胀的衡量体系当中,这就导致CPI与日常感受出现明显背离。目前的CPI,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指标。虽然有“居住”一项,但这里的居住只包括房租、水电燃料两项,且房租权重占比不高,与房价毫无关联。一旦房价纳入通胀,那过去的物价数据恐怕都要全面改写,如今的CPI更不可能出现负增长。要知道,2020年,全国商品房均价接近1万元。与1998年的2000元均价相比,整整翻了5倍。(参阅《破万!全国房价进入万元时代了》)这还是全国平均情形。如果只看核心一二线城市,这20多年,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恐怕翻了10倍以上,而CPI物价指数涨幅还不到1倍。谁更接近真实世界,谁更能指导宏观经济决策,可谓一目了然。04资产价格通胀,实体经济通缩,这可能更接近现实经济。当然,实体通缩只是阶段性现象,主要来源于疫情冲击。只要全球疫情能有所缓解,经济逐渐复苏,这轮通缩压力就不足为惧。一般来说,CPI负增长,意味着降息通道的开启。显然,这一次,央行并不会因为CPI、PPI负增长,就再次步入大降息之路。货币政策向常态化回归,是大势所趋。相比通缩与通胀之争,更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债务风险与金融泡沫。央行三季度报告已经明确:要稳杠杆也要防风险,且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都可谓这一方面的体现。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对此更是直言不讳:中国经济复苏走在前面,已经到了研究前期货币政策有序退出的时候。现在要坚决降杠杆。至于房地产,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话最有代表性: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参阅《房地产是最大“灰犀牛”!什么信号?》)从“现在就要坚决降杠杆”,到“房价纳入通胀”,再到“房地产是最大灰犀牛”,这些论断,不只是说说而已。—END—#精选文章#中国25大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房地产是最大灰犀牛!什么信号?生育率跌破警戒线,影响有多大?谁是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房地产是最大“灰犀牛”!权威定调原标题:《11年来首次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时代?》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_2024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_2024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2024-03-06
21:38:09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吴雨 去年以来,中国物价涨幅持续低位运行,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中国经济真的陷入通缩了吗?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权威专家,分析这一问题,回应外界关切。 物价低位运行意味着通缩吗?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下降,至2024年1月份同比下降0.8%。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延续下降态势。 物价低位运行,引发一些关于中国经济会否陷入通缩的担忧声音。 判断是否陷入通缩,首先要厘清概念。经济学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这就既要看物价运行之“形”,也要观货币供应之“态”,更要察经济发展之“势”。 ——物价运行:总体低位,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根据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这一数据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去年,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表明我国工业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供需总体稳定。PPI同比降幅也从去年6月份的最高下降5.4%,收窄至2024年1月份的下降2.5%。 去年以来,我国物价月度水平始终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2024年1月份,CPI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 ——货币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截至2024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去年同期高基数背景下,保持了合理增速。 社会融资规模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1月份,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 ——经济发展:总体回升向好。 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02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等指标较去年12月份有所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通缩往往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判断通缩不应仅盯一两个价格指标。”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说,整体上看,中国没有出现通缩,更不存在通缩外溢,所谓“中国经济通缩”完全是个伪命题。 荷兰国际集团(ING)前不久发布报告指出,关于中国通缩的讨论被外界夸大,1月份中国整体CPI和核心CPI环比均上涨,反映中国未陷入“通缩螺旋”。 “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出现整体通缩趋势。”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不久前表示。 物价涨幅低位运行原因何在? 物价关系经济运行,影响百姓生活。当前,中国物价涨幅低位运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物流保持通畅,产品供给充足,但需求受预期不稳、收入分配分化等因素制约,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供需恢复时间差是物价走低的主要因素。 金李委员表示,2022年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2023年CPI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此外,猪肉价格在中国CPI中占有较高权重,受生猪和猪肉供应充裕,叠加猪肉消费不旺影响,国内猪价持续走低,拉低了CPI涨幅。 输入性因素也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疫情之后,为了应对高通胀,美欧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美欧的CPI同比涨幅已经由前期10%左右的高点回落至目前的3%左右。“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超预期下跌,对中国价格水平带来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中国物价走低或将对全球贸易品价格产生一定正面溢出效应,有助于缓解部分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超常规刺激政策“后遗症”。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造成当前中国物价低位运行的因素主要是阶段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并非趋势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定在3%左右。根据5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设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综合分析2023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和2024年新涨价因素,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 “这一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国内物价企稳回升的总体趋势,并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和深化价格改革留有一定余地。”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说。 如何防范通缩风险? 受访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国内物价低位运行虽然是暂时性的,但也要警惕和防范通缩风险,积极有效破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 ——强化宏观政策调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防范通缩风险的有效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明确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望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多项部署,强化了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说,当前,防范通缩风险,关键是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活力,增强抵御外部输入性风险的能力和底气。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高质量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建设;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为今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谋划重点。 “随着系列扩内需政策部署落实到位,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国内消费结构提质升级,国内经济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说。 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兼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表示,当前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十分正确,在短期内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提振消费,并通过坚定的改革提升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 新闻链接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2024-03-05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首页 > 政策 > 解读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2024-03-06 21:5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吴雨去年以来,中国物价涨幅持续低位运行,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中国经济真的陷入通缩了吗?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权威专家,分析这一问题,回应外界关切。物价低位运行意味着通缩吗?自去年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下降,至2024年1月份同比下降0.8%。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延续下降态势。物价低位运行,引发一些关于中国经济会否陷入通缩的担忧声音。判断是否陷入通缩,首先要厘清概念。经济学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这就既要看物价运行之“形”,也要观货币供应之“态”,更要察经济发展之“势”。——物价运行:总体低位,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根据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这一数据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去年,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表明我国工业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供需总体稳定。PPI同比降幅也从去年6月份的最高下降5.4%,收窄至2024年1月份的下降2.5%。去年以来,我国物价月度水平始终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2024年1月份,CPI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货币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截至2024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去年同期高基数背景下,保持了合理增速。社会融资规模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1月份,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经济发展:总体回升向好。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202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等指标较去年12月份有所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通缩往往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判断通缩不应仅盯一两个价格指标。”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说,整体上看,中国没有出现通缩,更不存在通缩外溢,所谓“中国经济通缩”完全是个伪命题。荷兰国际集团(ING)前不久发布报告指出,关于中国通缩的讨论被外界夸大,1月份中国整体CPI和核心CPI环比均上涨,反映中国未陷入“通缩螺旋”。“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出现整体通缩趋势。”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不久前表示。物价涨幅低位运行原因何在?物价关系经济运行,影响百姓生活。当前,中国物价涨幅低位运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物流保持通畅,产品供给充足,但需求受预期不稳、收入分配分化等因素制约,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供需恢复时间差是物价走低的主要因素。金李委员表示,2022年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2023年CPI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此外,猪肉价格在中国CPI中占有较高权重,受生猪和猪肉供应充裕,叠加猪肉消费不旺影响,国内猪价持续走低,拉低了CPI涨幅。输入性因素也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疫情之后,为了应对高通胀,美欧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美欧的CPI同比涨幅已经由前期10%左右的高点回落至目前的3%左右。“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超预期下跌,对中国价格水平带来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中国物价走低或将对全球贸易品价格产生一定正面溢出效应,有助于缓解部分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超常规刺激政策“后遗症”。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造成当前中国物价低位运行的因素主要是阶段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并非趋势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定在3%左右。根据5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设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综合分析2023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和2024年新涨价因素,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这一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国内物价企稳回升的总体趋势,并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和深化价格改革留有一定余地。”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说。如何防范通缩风险?受访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国内物价低位运行虽然是暂时性的,但也要警惕和防范通缩风险,积极有效破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强化宏观政策调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防范通缩风险的有效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明确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望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多项部署,强化了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说,当前,防范通缩风险,关键是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活力,增强抵御外部输入性风险的能力和底气。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高质量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建设;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为今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谋划重点。“随着系列扩内需政策部署落实到位,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国内消费结构提质升级,国内经济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说。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兼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表示,当前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十分正确,在短期内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提振消费,并通过坚定的改革提升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朱豫
相关稿件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去年以来,中国物价涨幅持续低位运行,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中国经济真的陷入通缩了吗?
何谓通缩?通缩了吗?钱去哪了?|宏观经济_腾讯新闻
何谓通缩?通缩了吗?钱去哪了?|宏观经济_腾讯新闻
何谓通缩?通缩了吗?钱去哪了?|宏观经济
文/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粤开证券分析师马家进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公布了3月的物价和金融数据,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与困惑。一方面,市场担忧经济陷入“通缩”,3月CPI和PPI同比分别仅为0.7%和-2.5%,且自年初以来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市场困惑于低物价与高货币的共存,3月M2同比增长12.7%,新增信贷和社融均大超市场预期,一季度金融数据明显偏强。何谓通缩?当前经济是否处于通缩?有必要理清市场的担忧与困惑。
何谓“通缩”?
“通缩”是有严格定义的,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且普遍地下跌,且常处于货币收缩的环境之下。物价暂时性走低或少数品类价格下跌,都不能被称作通缩。只有当物价下跌同时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才能确认通缩来临。
“通缩”与正常的价格波动存在显著区别,“通缩”会自我强化。通缩往往是经济衰退的代名词,总需求不足,大量资源被闲置,失业率上升,经济前景悲观,物价持续下跌。通缩会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于是企业被迫抛售资产和产品,由此加剧通货紧缩。物价螺旋式下跌,债务负担螺旋式上升,贷款和投资减少,经济陷入更加严重的衰退,亦即费雪的“债务-通缩”循环。正常的价格波动则是有涨有跌,市场机制处于正常运行之中。
“通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或者产能严重过剩。例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出口快速下滑,消费、投资也逐步走弱,CPI和PPI同比分别从高点的8.7%和10.1%迅速下滑至-1.8%和-8.2%,直至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才逐渐企稳回升。然而,强力刺激与投资冲动也造成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2012—2016年,PPI同比连续54个月负增长,直至政府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PPI同比才由负转正,摆脱通缩。
当经济出现“通缩”,此时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实施强力的政策刺激。政府通过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阻断物价的螺旋式下跌,帮助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
“通缩”了吗?
当前的物价与经济形势与“通缩”明显不同。
1. 从物价走势来看,当前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
第一,CPI和PPI同比下行不具备持续性,5月之后将迎来回升。受基数效应影响,今年物价总体大概率呈“√”型走势。春节错位因素导致今年1月CPI同比上升、2月同比下滑,去年3月国际油价与粮价因俄乌冲突而快速走高,进一步压低了今年3月同比。事实上,今年3月CPI环比为-0.3%,高于季节性均值的-0.6%(2017-2022年)。而且可以预见,4月CPI同比将进一步下滑,因为去年4月疫情反弹导致物资紧张,基数偏高。1—4月CPI同比走弱属于意料之中,5月之后将迎来回升,PPI也是同理。
第二,经济非对称恢复,物价涨跌分化,并非普遍下跌。3月CPI同比下行,一是受鲜菜和燃料价格拖累,前者是天气转暖、产量增加,后者是国际油价下跌;二是耐用品消费较为低迷,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3%和2.2%,较上月分别下降1.5和1.0个百分点。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乘用车零售同比下降13.4%,诸多车企降价促销。但与此同时,飞机票、宾馆住宿、交通工具租赁费、旅游价格分别上涨37.0%、6.1%、5.9%和5.3%,涨幅均有扩大。疫情限制解除后,服务消费恢复显著好于商品消费,服务价格涨势也好于商品价格。3月PPI同比下行,主因国际输入性因素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下行,但国内生产和市场需求持续改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钢材、水泥等行业价格有所上涨。
2. 从经济阶段来看,当前经济持续恢复而非衰退
中国经济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服务业尤其是餐饮等快速恢复。工业增加值、消费、投资都在向上。1-2月餐饮消费同比增长9.2%,社零消费总体同比增长3.5%,高于限额以上企业零售的2.1%;烟酒、服装鞋帽、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出行社交属性的种类增速由负转正,家电、家具、家装等地产后周期消费受益于房地产竣工加快。房地产投资降幅收窄,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持续高增。3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1.9%和58.2%,均处于扩张区间。
当然,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第一,耐用品消费仍大幅负增长,反映出消费仍低迷,主要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居民收入增速下行。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明显上升,但主要是餐饮消费上升幅度大,耐用消费品如汽车销售同比为-9.4%。第二,1—2月民间投资同比仅为0.8%,大幅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制造业投资增速下行,均反映出民营经济对未来的信心仍不足,稳定经济主要依赖以基建投资为代表的政府和国企投资。第三,房地产短期形势在持续恢复,风险在逐步缓释,但待售面积同比仍上升。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持续上升,1—2月同比上升到14.9%,为2016年3月以来最高值。第四,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青年人群就业形势较差,这又将反过来制约收入和消费增长。2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8.1%,2019—2022年同期分别为11%、13.6%、13.1%和15.3%。
3. 从政策举措来看,当务之急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而非强力刺激
当前宏观形势上的问题归结到微观就是“微观主体避险化”,要从激励机制、政策、法治和理论上解决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振的问题。
其一,我国已从单一GDP进入到多元目标治理体系,但多元目标导致地方政府被问责概率更高,地方政府行为避险,当前地方政府面临“想干事但怕被问责”的情形。要进一步重塑中央对地方的激励机制,在反腐、问责的同时增加包容、尽职免责的案例和机制。
其二,企业行为避险,既是经济下行期的主动收缩,但同时也与舆论、政策环境有关。要从舆论上为民企、外资正名;要实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运动式监管和运动式送温暖,监管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要实现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讲清楚社会主义与私有制的关系,讲清楚“共同富裕并不必然需要通过所有制革命实现”。
当前经济正处于恢复当中,且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不错,不必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那样进行强力刺激。
钱去哪了?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然而3月偏弱的物价数据与偏强的金融数据,似乎与弗里德曼的这一经典论断相违背。
第一,货币与通胀的正相关性主要存在于中长期,短期内不一定成立。短期的通胀形势更多是看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还是输入性通胀。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进而调控物价,但货币政策生效往往存在时滞,表现在数据上便是,M2和社融同比通常领先于CPI和PPI同比。因此,当前低物价与高货币共存,更多是反映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而经济恢复相对平缓。
第二,货币作用于通胀的机制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货币来自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货币高增的背后是信贷高增。一是政策要求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私人部门融资更加便利;二是政府加大基建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专项债发行和配套融资加快。
然而新增货币与存量货币并没有大规模涌入商品和服务市场,而是出现了“货币窖藏”现象,因而没有推高通胀。货币流入居民和企业部门之后,只有少部分用于消费和投资,还有很大一部分被储蓄了起来。例如去年底市场热烈讨论的居民“超额储蓄”问题,背后是居民消费与购房意愿不足;当前M2-M1剪刀差扩大,单位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等,都反映企业信心和投资意愿不足。
因此,无论是当前物价指数较低,还是物价和金融数据背离,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要继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稳投资、稳信心等工作。
任泽平:中国经济“通缩”了吗?_腾讯新闻
任泽平:中国经济“通缩”了吗?_腾讯新闻
任泽平:中国经济“通缩”了吗?
文:任泽平团队
近期物价数据下滑,引发了市场对经济“通缩”的讨论。3月CPI同比0.7%,低于前值的1.0%;PPI同比-2.5%,低于前值的-1.4%。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并未“通缩”,而是处于复苏早期。经济学上,通缩是指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物价持续下行,同时发生经济衰退。事实上,3月信贷超预期扩张,物价也并非全面下滑,经济前瞻数据指向一季度经济复苏,这显然不符合通缩的定义。
3月物价数据并非全面下滑,而是印证经济分化式复苏,你看到的是假“通缩”。3月物价数据存在高基数、猪周期错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汽车价格战等扰动因素拖累,需剔除干扰性因素来分析。3月CPI环比跌0.3%,好于季节性;PPI环比持平,略低于季节性。分项来看,环比上行的有服务业、黑色和水泥制造,分别指向线下活动、基建和房地产的复苏。环比下滑的有猪价、耐用品价格等,分别指向猪周期下行期和消费信心不足。
3月信贷和社融总量超预期,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M高增,P低迷,指向货币流通速度V放缓,这与M1增速疲软,居民和非银存款同比多增相印证。说明信贷扩张后部分资金未能流入实体经济,形成空转和预防性储蓄。
我们正处于经济复苏早期,会看到订单(量)率先改善,但库存高位,供大于求,价格低位。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库存消耗,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企业盈利改善,带动生产和投资,经济持续上行进入过热。这是周期的演化规律,但前提是充足且可持续的需求释放。
一季度经济从低谷反弹明显,是经济活动放开、需求集中释放,和政策发力的共同作用,但多项数据暴露市场信心和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二季度,中国经济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仍将继续改善,但在修复的强度上,即环比变化同样值得关注,这决定了经济内生修复的可持续性、价格能否启动。
我们建议,全力拼经济,核心是提振信心。中长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能源、新基建、鼓励生育,能有效避免通缩-债务螺旋。相信只要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中国经济将引领全球。
1 中国经济并未“通缩”
经济学上,通缩是指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物价持续下行,同时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定义说明通缩的三个条件:1)价格普遍且持续一段时间的环比下行;2)货币信贷收缩;3)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企业利润、资产价格等的下滑。
大萧条是“债务-通缩”循环的典型案例。费雪于1932年大萧条背景下提出了“债务-通缩”理论,阐述了通缩自我强化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通缩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信贷收缩,资产价格下滑,市场主体实际债务负担加重,进而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下降,再一次推动信贷收缩的循环。在此情形下市场处于失灵状态。“债务-通缩”螺旋有一个关键前提,即政府不利用政策调节、仅依靠市场出清方式应对通缩。
对于当下的质疑,我们给出回答,中国经济并非“通缩”,而是处于经济复苏早期。事实是,3月信贷超预期扩张,物价并非全面下滑,经济前瞻数据指向一季度经济复苏,这显然不符合通缩的条件。
2 物价并非全面下滑,印证经济分化式复苏
3月物价数据存在高基数、猪周期错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汽车价格战等因素扰动。需剔除干扰性因素来看物价反映的经济现实:
剔除基数效应,3月CPI环比跌0.3%,好于历史同期CPI环比-0.5%(5年均值);PPI环比持平,低于历史同期PPI环比0.3%(5年均值)。2022年3月地缘因素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映在PPI生产资料、CPI交通用燃料和食品等分项高基数,导致CPI和PPI同比数据大幅下滑。
剔除猪价后,3月CPI环比跌0.24%。3月CPI环比跌0.3%,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4.2%,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
剔除大宗商品,3月海外银行危机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国际定价大宗价格普跌,国内石化产业链和有色金属相关产业价格下降。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环比分别跌0.9%、0.4%和0.3%。
分项物价数据印证经济复苏早期、分化式复苏。分项来看,环比上行的有服务业、黑色和水泥制造,分别指向线下活动、基建和房地产的复苏。3月PPI生活资料环比由跌0.3%转为持平,结束连续三个月的负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价格均环比上涨1.3%;CPI服务价格环比由跌0.4%转涨0.1%,其中食品烟酒、教育娱乐等反映线下消费场景的服务类CPI环比显著优于五年平均。
核心CPI低迷,反映总需求不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环比持平。以汽车为首的耐用品消费不足。CPI交通工具项环比-1.6%,较5年均值低约1.5个百分点;CPI交通工具燃料环比-0.3%,低于五年均值1.3个百分点,或因燃油车补贴降价和总需求待提振等因素叠加所致。
我们认为,当前物价低迷更多是反映总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有很多原因导致,如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带来的需求下滑、居民收入和就业弱带来的消费不振、海外经济放缓带来的外需下滑等。尤其是一季度经济反弹部分受益于经济活动放开、需求集中释放的短期脉冲,而市场信心、居民收入和就业尚未彻底改善。这与经济复苏并不矛盾,经济复苏早期,需求尚未企稳,供大于需,就会造成物价低迷的现象。关键是经济恢复和可持续性,以及提振内需的政策力度。
站在全球来说,海外深陷高通胀,而中国物价却低迷,这也好解释。中国是生产国、处于全球供给端,美国是消费国、处于全球需求端。疫情期间,美国大规模QE,叠加全球货运不畅,消费国体现为供小于需;以及地缘风险频发,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海外高通胀现象。而国内供给充足、保供稳价政策影响下,物价并未大幅上涨。长期看,高利率、高通胀时代正在美欧等经济体上演。当前,中美双周期,中国复苏、产需逐步改善,美国衰退、需求下行,如果趋势持续,会出现中国物价低位回升,美国物价高位放缓。
3 信贷扩张,但存在资金空转和预防式储蓄
3月社融和信贷超预期多增,新增社融5.38万亿元,同比多增7079亿元;实体贷款新增3.95万亿元,同比多增7211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存量社融增速10.0%,信贷余额增速11.8%,M2增速12.7%,均延续高增。结构上,企业和居民端的短贷、中长期贷款均多增,一定程度上对应着基建、房地产和消费的复苏。
但信贷质量不佳;M1疲软、居民存款延续多增,反映实体经济活力不强、居民和企业信心仍然不足。1)3月M1同比增速5.1%,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M2与M1剪刀差延续走阔。2)3月居民存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2051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预防性储蓄仍然存在。3)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050亿元,同比大幅多增9370亿元,反映资金空转的可能。
信贷扩张后部分资金未能流入实体经济,形成空转和预防性储蓄,这也是无法快速推升通胀的原因。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M高增,P低迷,指向货币流通速度V放缓。
经济复苏早期,对信贷质量的关注同样重要,可以以此判断经济恢复的可持续性。
4 经济复苏早期,市场信心和总需求不足
一季度经济数据,无论是PMI还是三驾马车,均明确经济复苏态势。背后两个原因,一是经济活动放开,线下消费反弹,表现为社零消费修复、房地产销售超预期;二是中央和地方全力拼经济,表现为基建投资高增。
一季度制造业PMI均值51.5%,生产指数53.7%,优于新订单的52.9%;
一季度服务业PMI大幅反弹至较高景气55.5%;
一季度建筑业PMI持续高景气60.7%;
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5%,12月同比-1.8%;
1-2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投资同比9.0%,12月同比14.3%;
1-2月房地产开发当月投资同比-5.7%,12月同比-12.2%。
从库存周期解释,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复苏早期,对应去库存阶段,即订单(量)改善,库存高位,供大于求,价格低位。1-2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10.7%,高位下降;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2.9%,企业利润虽有高基数效应,仍未见抬升。
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库存消耗,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企业盈利改善,带动生产和投资,经济持续上行进入过热。这是周期的演化规律,但前提是内需恢复动能持续且牢固。
经济复苏早期,金融、订单(量)等先行指标率先启动,以物价为代表的滞后指标尚未启动。经济动能的可持续性是物价启动的关键。
5 全力拼经济,核心是提振信心
一季度经济复苏态势明确,但也暴露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二季度经济发展,更关注其内生动能的持续性,政策仍需发力巩固。温和的通胀有利于改善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带动经济自发的良性循环。
二季度,中国经济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仍将继续改善,但在修复的强度上,即环比变化同样重要。未来经济复苏进程取决于三个变量:
一是房地产小阳春行情的未来演化。3月房地产延续小阳春、分化式复苏行情,集中在二手房、热点城市和改善型需求;4月上旬,房地产销售同比改善、环比回落。4月前十日,30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套数和面积同比分别为24.1%和30.1%,环比分别为-27.1%和-28.3%。
二是消费的修复空间。一季度,线下活动恢复,服务消费大幅反弹,但耐用品消费价格下滑,或反映商品消费不及预期。消费取决于居民预期、收入和就业。近期一系列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政策出台。4月7日国常会提出稳外贸、稳就业和稳预期,巩固经济恢复态势。
三是外需下行对中国出口的压力。美国经济景气指数超预期回落,劳动力市场降温,叠加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加剧信贷收缩,指向美国或加速进入衰退。3月美国ISM制造业PMI指数46.3%,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ISM服务业PMI指数从2月的55.1%大幅下滑至3月51.2%。3月新增非农就业23.6万人,较上月下滑9万人。2月职位空缺数下降至993.1万,创2021年5月以来新低。
只要我们把发展发展首要任务,就能够避免通缩风险。全力拼经济,提振民间信心。发展新基建、新能源,鼓励生育,等。
全力拼经济,建议:
第一,提振信心,将偏高的预防性储蓄转变为消费和投资,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市场主体信心抬升,银行放贷量和信贷质量提高,可以解决当前的资金空转和预防性储蓄问题,有助于提高货币流通速度(V)。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带动需求和价格上升,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打开。
第二,财政和货币政策积极发力。过去几年在“房住不炒”导向下,房地产经历了三道红线、集中度管理、严查经营贷、去杠杆降负债等,信贷收缩、货币乘数效应减弱。未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推动基建投资、实体经济等方面积极发力。核心还是提振信心,提振民间投资。
第三,中长期,发展新建新能源,鼓励生育,就能够把发展发展首要任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避免通缩-债务螺旋。
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2023-04-18 19:08
来源:
澎湃新闻
字号: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4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回应了社会上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讨论。他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付凌晖解释道,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整体上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对于今年以来一季度CPI涨幅回落,付凌晖表示,主要受一些阶段性因素影响。
首先是季节性因素。今年春节在1月份,春节后随着市场需求回落,价格一般都有回落。
二是部分食品价格走低。随着天气转暖,鲜菜上市量增加比较多,环比和同比价格都出现了下降。还有猪肉价格,今年生猪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减少,价格有所下行,这些都带动CPI回落。
三是能源价格回落。在我国CPI中,能源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原油市场价格总体回落,带动国内能源价格走低。3月份,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6.6%、7.3%。
四是汽车价格特别是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受汽车优惠补贴政策到期和排放标准调整等因素影响,近期车企降价促销力度比较大。3月份,燃油小汽车价格同比下降4.5%,这些都会影响价格变化。
五是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去年同期价格基数比较高,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CPI价格同比涨幅回落。
付凌晖表示,尽管CPI价格有所回落,但要看到市场供求基本稳定态势没有变化。如果看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核心CPI,一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涨0.8%,和1-2月份持平,较去年四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从服务价格看,一季度同比上涨0.8%,比去年四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从更广义的价格水平看,CPI主要是衡量居民消费领域价格变化,如果看经济运行价格变化,还要看GDP缩减指数,今年一季度也是小幅上涨,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升。综合这些情况判断,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付凌晖表示,从下阶段来看,物价会稳步恢复,价格带动会逐步增强,不会出现所谓的通货紧缩情况。从价格表现来看,由于去年基数较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高,再加上国内受疫情影响供给偏紧,导致去年二季度CPI涨幅都比较高,这样影响今年二季度CPI涨幅可能保持低位,但这不说明通货紧缩。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一个合理水平。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郝瑀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4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回应了社会上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讨论。他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通缩有多可怕?如何走出通缩? - 知乎
通缩有多可怕?如何走出通缩?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经济货币经济学宏观经济金融通缩有多可怕?如何走出通缩?关注者24被浏览12,178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1添加评论分享14 个回答默认排序张义潮 关注哪个说通缩什么情况下都可可怕?计划经济这种不为利润而生产的制度下,通缩就是好事,并且计划经济总体就是一直通缩,人们生活节奏变慢。因为计划经济卖钱被根除,只是预算与能比以前做更多事的指标关系,而与利润、卖钱无关,这样卢布等就不是货币,而如“戏票”一样兑现了产品,无论是否销毁,都等于实质上的兑现即销毁,即根本不存在“卖钱(交换)”。当然市场经济通缩就意味着失业,现金流吃紧,社会普遍的利润率下降。发布于 2023-06-30 10:23赞同 1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臧大为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万物一体,不分彼此。除你之外,别无他人。 关注通缩本身不可怕。通缩可怕是发生通缩时,就意味着社会商品出现了普遍的滞销、大规模的失业,导致购买力严重的枯竭,市场流动性的丧失。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编辑于 2023-06-30 13:38赞同 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